致身大峰山 丹心昭日月——记王晋亭烈士
2023-04-18 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量:

艾海鹰



王晋亭,原名连级,号晋三,抗战后改名晋亭。1913年10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堂邑县冯段王庄(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喜爱学习,7岁在本村读私塾,1927年春进入聊城山东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读书,入学后各门功课成绩优异。他在三师附小时,虽然还是少年,但他逐渐养成了独立自尊和学习苦干的精神。他还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讲演时常常说得恳切动人,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1929年夏天,王晋亭小学毕业后,由于战乱没能升入中学,就在本庄小学教书,并在家复习了一年功课后,于1930年秋考入聊城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初级部(即前期师范)。这所学校是鲁西地区进步青年的活动中心,在1927年10月之前,中共鲁西县委即在此先后发展了30多名党团员,并建立了共产党和共青团支部,有的人还参加了1928年1月14日举行的阳谷坡里农民武装暴动。当时的社会鱼龙混杂,国民党反动分子安插在这里的人员也相当活跃。其中有汪精卫的“改组派”,后来也有蒋介石的“复兴社”特务分子,因而学校内部敌我矛盾的斗争相当复杂。王晋亭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使他有机会在政治上受到很好的锻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里的爱国学生立即响应全国学生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抗日的爱国运动,结果受到反动当局的镇压终止了。1932年春天,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和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两校发生了革命师生遭受国民党特务机关大搜捕的事件,使聊城的省立学校进步学生受到很大震动。1932年冬天到1933年的春天,学校内的中共鲁西总支委员会,发动并领导了聊城城内推水工人要求增资的罢工运动,虽然没能掀起有组织的群众性革命行动,但在酝酿过程中,使许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王晋亭关心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且有意结识进步同学。他积极参加学校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各项活动,每次集会他都能发表自己的独到精辟的见解,加之他善于团结进步同学,因而很快就成为该校进步学生的骨干。

王晋亭等进步学生的活动,得到了学校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地下党的同志经常找王晋亭谈话,一方面指导他要广泛团结进步同志,大胆地组织传播马克思主义各项活动,一方面教育他加强自己的思想改造,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革命理想。在党组织的关怀下,王晋亭进步很快,1934年春,经徐运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王晋亭干劲十足,更加积极地为党工作。同年4月间,他大力支持省立聊城三师的学生李士钊、崔立柱,省立聊城二中学生金瑞昌等人联合创办《蔷薇》文艺社,并自费出版了《蔷薇》文艺月刊。《蔷薇》月刊以宣传新思想为主要内容,对于传播革命主张、教育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春,省立聊城三师成立了新的中共鲁西总支委员会,盛北光任书记,王晋亭任组织委员,钱杰东任宣传委员。他们在学校利用“拜盟兄弟”的方式,广泛团结进步同学,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从此,王晋亭以旺盛的精力,积极投身于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中。他积极教育、培养进步同学,选拔其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使学校的党员人数得到了快速发展。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学校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进步同学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同学校国民党“复兴社”特务集团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进步同学的斗争面前,“复兴社”的特务们理屈词穷,只好勾结学校当局,对进步学生进行恫吓。面对敌人的恫吓,王晋亭等毫不示弱,寸步不让地坚持斗争。为此,王晋亭在校内受到国民党特务跟踪密报。当年暑假前,学校当局给王晋亭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被勒令退学。

王晋亭被迫离开学校后,先后在冠县农村,馆陶县房儿寨高级小学和拐渠小学等处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在课堂上,他以日本的侵华罪行为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多青少年在他的影响下,后来成长为抗日队伍中的优秀战士。他还利用早晚时间,走村串户,开展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的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晋亭在堂邑梁水镇一带,积极组织农民抗日武装,他们收缴了本村和邻村地主家中的全部枪支,并及时将缴获的枪支送到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洪涛手里,建立并扩大党在鲁西北的抗日武装——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大队。

1937年11月,王晋亭被调到中共鲁西北特委机关,担任党的巡视员。此时他的公开身份是山东省第六区范筑先将军政训处上尉服务员。此间,他经常骑一辆自行车与其他战友一起,到铜城、博平及冀鲁边区游击司令、土匪韩警砭部,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宣传抗日救国等工作。1938年4月,王晋亭担任中共鲁西北特委组织部长,后又任中共鲁西特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职。

1938年11月15日,聊城沦陷,范筑先将军殉国,鲁西北的抗日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加强党对鲁西北抗日斗争的领导,扭转鲁西北的抗日斗争形势,根据省委指示,于1939年1月成立了中共鲁西区党委,原中共鲁西特委改建为鲁西区第一地委,王晋亭担任第一地委组织部长。此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于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之中,日日夜夜奔波于所属各县,了解党组织的建立与活动情况,指导各县做好经常性发展党员和支部的巩固工作,使鲁西地区的党组织发展很快。

1939年春,鲁西区党委为加强党的干部教育,抽调地方干部充实鲁西区党校,王晋亭调任鲁西区党校总支书记,负责党的建设工作。王晋亭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迅速了解情况,开展工作,他根据党校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他在努力做好党校总支及支部工作同时,还积极承担讲课任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为鲁西区党校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前线培养了大批党员骨干。

1940年9月,王晋亭根据组织安排,到黄河以东的大峰山地区开展工作,担任泰西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那时,济南、泰安两地的日军对泰西地区不断地进行“扫荡”,环境很恶劣,王晋亭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日军占领区活动。1942年3月底,王晋亭在大峰山岚峪村组织泰安、宁阳、肥城、峰山4县的县委书记开会,他在会上传达了鲁西区党委工作会议和组织会议精神,并学习了毛泽东关于整顿党风、学风和文风的文件。4月1日,即会议的第二天,大家刚吃过午饭,正休息的时候,忽然有群众来报告说:“发现有穿黄军装的部队,正向岚峪村方向开来。”王晋亭和与会的同志还没来得及转移,日军就包抄过来了。日军围住村庄并疯狂地向村内射击,情况万分危急。王晋亭果断地指挥同志们整理好开会的文件,向村外突围。在王晋亭的带领下,大家冲破日军的包围圈,向村庄东南方向的山沟里撤退,为掩护同志们撤离,王晋亭坚持断后阻击,在离岚峪村不远处,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在一个水井旁边。

日军撤走后,同志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将王晋亭的遗体装殓掩埋,并派人向泰西地委领导机关报告岚峪村的战斗经过和王晋亭不幸牺牲的噩耗。听到王晋亭牺牲的消息,中共泰西地委领导及同志们悲痛至极,立即向鲁西区党委发急电汇报情况。不久,中共泰西地委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地委书记袁振主持大会,在岚峪村战斗中脱险的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武静安报告了王晋亭壮烈牺牲的经过,同志们都为失去一位受人尊敬的老战友感到十分悲痛。

王晋亭的忠骨埋葬在长清岚峪村附近的山上。1946年3月,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四专署将王晋亭的遗骸移回故乡安葬,中共堂邑县梁水镇区委的干部、群众和基干民兵,在王晋亭烈士墓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会。同年8月,冀鲁豫行政公署又在堂邑县建立了纪念碑和烈士祠,以纪念这位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先锋战士。


文章来源,山东英烈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