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刘茂堂烈士
2023-06-02 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量:

臧育生  张敬一  张晋德


刘茂堂,山东省新泰县(今新泰市)刘家上汪村人,1909年8月出生。1933年至1935年就读于新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他父亲兄弟几个都没有男孩,刘茂堂是他父辈们的独生子,自幼倍受溺爱。但他在学校的表现却是朴素平凡,对同学友好热情,对师长尊重,深得师生们的好评。

1935年夏,刘茂堂考入山东省立济南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济南乡师),编入七级二班学习。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华北侵略、民族危机日甚一日之时,济南乡师党组织积极领导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刘茂堂在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中,受爱国进步师生的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并多方面接近进步师生,不久他参加了“抗日救国会”和“读书会”等进步组织,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

按照教育当局的规定,济南乡师要进行军训。开始有不少同学反对。乡师党支部经过多次讨论达成共识:我们要革命、反对内战,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那么只有学会军事知识,将来才能拿起武器,战胜敌人。学校搞军训,正是我们学习军事的合法机会。刘茂堂理解和接受了党组织的正确意见,自己积极参加军训,并且说服原来反对搞军训的同学也都参加了军训。事实证明,许多进步学生学习了军事知识,对于后来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很有益的。

1935年底,济南市学生响应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举行了罢课等抗日救国斗争。刘茂堂虽是新生,但他积极投身于学生的爱国抗日斗争之中,做了许多工作,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

1936年春,作为“一二·九”运动产物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济南建立。乡师也建立了“民先”组织。思想进步的刘茂堂不久加入了“民先”组织,成为学生抗日救国的先锋分子。由于他思想上不断进步,政治上不断成熟,是年11月由同年级同学张敬一(中共地下党员)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先进分子。此后,他更加努力学习,更加积极地开展群众工作。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等扣留。消息传到济南,引起各界特别是学生们的极大震动。许多人主张“杀蒋以谢国人”。中共中央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以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党支部和“民先”组织坚决拥护中共中央的主张,并号召党员和民先组织成员,通过广泛宣传,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党中央的方针上来。刘茂堂认真按照党组织的要求,立即在同学中开展宣传说服工作,使大多数学生被吸引到党的周围,拥护国共合作,坚持共同抗日。

刘茂堂聪敏好学,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不断用进步思想武装头脑,启发同学。他对同学热情诚恳,见别人有困难总是尽力帮助。他不仅能团结许多同年级同学,对于高年级同学也广泛联系。在学校里他是一个活跃的共产党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同年9月沧州失守,日军逼近德州,济南告急,山东省教育厅通令学校南迁。在乡师地下党支部动员和部署下,济南乡师的学生,一部分回原籍各县,发动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一部分参加了抗日军队,刘茂堂等108位同学参加了由学校师生组成的战地后方服务团。当时,知道“水浒”故事的同学都诙谐地说,我们也是一百单八将啊!服务团从济南出发时,打着“济南乡师战地后方服务团”的旗帜,由校长钱振东率领,徒步行走,经过长清、肥城、汶上、济宁、嘉祥等县到达巨野县城。沿途进行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刘茂堂积极参加了在沿途和驻地进行的唱歌、演戏、慰问抗日伤兵、访问群众等活动。

为了掌握武装,坚持敌后抗战,按照中共鲁西南工委的指示,战地后方服务团的党组织,先后动员两批学生到菏泽县参加菏泽专区民团政训处训练班,其中有刘茂堂。当时学校接到通知,要南迁到江西南昌,准备在那里组建联合师范。而绝大多数学生响应了党支部“山东人不离山东,就地发动群众武装抗日”的号召。在同学们强烈抗争下,校方同意由学生自定去留,学校不强令学生南迁。最后随学校南迁的只有8个年龄最小的九级新生。

先后从巨野到达菏泽的两批同学,组成了菏泽专区抗日教导队,队长是张汉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林业部副部长),刘茂堂是教导队的党员骨干之一。教导队于1938年元旦从民团获取了武器装备,成为当地很有影响的抗日武装。

教导队建立初期,曾分成小组,分散到区乡政府(即乡农学校)宣传抗日,争取区乡武装人员,后来又集中在菏泽城北的高庄集,进行军事训练,同时继续以歌咏、演讲、演戏等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刘茂堂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分子。在当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十万大军不战而溃,逃往河南的情况下,这支新式抗日武装的积极活动在菏泽地区起到了振奋人心的积极作用。群众称赞这支武装是“抗日军队之鲜花”,是“文武双全的人民军队”。当时红军改编成的八路军还未到达菏泽地区,但是这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教导队已按照游击战术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和要求队员,身为共产党员的刘茂堂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1938年2月,中共鲁西北特委派人来接教导队到黄河以北的寿张县城。不久,日军侵占范县县城。与我党建立了合作统战关系的山东第六专区(聊城专区)专员、爱国将领、抗日游击总司令范筑先将军率部攻打范县。经教导队主动请求,范将军批准教导队作为预备队参加了这次作战行动。日军败退后,教导队又奉命担任在范县县城打扫战场的任务。刘茂堂参加了这次战斗,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38年3月上旬,中共鲁西特委决定将教导队调到鲁西北冠县改编为山东省第六专区抗日游击第十支队教导队,并派来共产党员赵晓舟任队长。这支党领导的青年知识分子武装力量,在十支队政治部领导下,全面按照八路军政治工作方针原则开展工作,成立了抗日救亡室,出版了《冲锋》旬日刊,组建了“冲锋剧团”,在加紧军事训练的同时,深入冠县城乡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同年6月上旬,上级把去黄河南岸郓城梁山泊的野猪淖提取机枪的任务交给了政治上最可靠的教导队。在队长赵晓舟带领下,教导队从冠县出发,利用夜色偷渡黄河,取回了12挺机枪,胜利完成了任务,刘茂堂积极勇敢地参加了这次行动。教导队顺利取回了机枪,使十支队得以成立了机枪营,增强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1938年7月,上级党组织从教导队抽调一批党员去河北省南宫县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学习,毕业后都留在冀南做地方工作了。刘茂堂仍留在教导队,参与党支部的领导工作。不久,刘茂堂被调到聊城任鲁西特委军事部干事。他到任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根据特委的指示,到范筑先部第三支队发展政治部主任于笑虹为中共党员。

1938年11月中旬,日军进攻聊城。范筑先将军率部英勇抗击日军,最后壮烈殉国,聊城失守。不久,为纪念坚决抗战的范筑先将军,十支队改名为“筑先支队”,刘茂堂回到筑先支队政治部工作。以后筑先支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冀南新八旅。刘茂堂一直在这支部队工作,曾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及政治部教育干事等职。

1940年至1941年,刘茂堂命调到太行山八路军一二九师轮训队学习。毕业后任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干事,不久调任政治部巡视团团级巡视员。

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在反“扫荡”战斗中,刘茂堂英勇牺牲。

刘茂堂参加革命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满腔热忱,坚定不移,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出色成绩。他作战勇敢,时时牢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对同志诚恳热情,密切联系群众;他坚持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生活勤俭朴素;他以身作则,先人后己,从不计较个人私利,同志们有困难时,他总是竭诚相助;他努力学习,追求进步,永不自满,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刘茂堂为了党的事业和民族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那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他崇高的革命品德、优良的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刘茂堂是我党我军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之一,他的功绩融汇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成果之中。让我们永远纪念他吧!


文章来源:山东英烈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