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岭伏击战遗址位于新泰市楼德镇寺岭村东。
寺岭村地处楼德镇人民政府西3公里,东邻赤坂村、南邻水坡村、西接宁阳县石崮、北邻岱岳区北宋。柴汶河自村北绕村而过,蒙馆公路自村南而行,是新泰市的西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和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日清晨,伴随着火红的朝霞,在徂徕山上,一面绣有镰刀斧头和“游击”二字的红旗高高飘扬,从各地赶来的160余名抗日志士,携带着五六十支各式枪支和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四禅寺(当地人称“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省委书记黎玉宣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了”,同时宣布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委,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负责政治部工作,马馥塘负责供给部。沂蒙山区各地党组织积极响应省委号召,陆续参加和配合了徂徕山起义。
徂徕山起义部队整训两周后,随即开始寻找机会对日伪军进行作战。1938年1月26日,四支队在寺岭村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当时,四支队在徂徕山南东良庄活动,经侦察得到可靠情报:有一股日军将从大汶口去新泰。司令部当机立断,决定组成突击队,伏击打鬼子。部队从二、三中队中挑选了部分精干人员和武器,由赵杰、封振武率领,于26日拂晓隐蔽进入设伏阵地——位于公路边的寺岭村。下午3点钟,日军的一支马车运输队由大汶口方向进入了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开火,一阵排子枪、一阵手榴弹,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战斗中,三中队班长杨桂芳杀敌心切,抽出大刀要冲上去砍鬼子夺机枪,但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胸口,壮烈牺牲,成为四支队创建以来的第一位烈士。寺岭战斗后,四支队离开东良庄到新泰境内活动。2月18日,封振武、赵玉、李镇卿等率二中队精干武装在新泰城西四槐树设伏,炸毁敌人大小汽车各一辆,炸死炸伤敌人40余人,其中还有一名大佐。
首战寺岭,旗开得胜。寺岭伏击战不仅增强了全体游击队员的战斗意志,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和指挥能力,也扩大了党和军队在徂徕山一带的政治影响,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日锄奸的信心,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