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是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既是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引导他们返乡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泰安市围绕如何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发现、培养、锻炼、成就”退役军人培养模式,搭建起了“优秀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村(社区)后备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递进培养阶梯,将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的退役军人吸纳培养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雁人和基层党建的领航人,既解决了村级组织人才匮乏的问题,又解决了退役军人回乡建功、享受尊崇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33名退役军人担任“兵支书”,占比22.18%;有3185名“兵委员”,占比19.1%。
一、摸底建库,多渠道发现人才。通过党员群众推荐、村组织举荐、征求意见、组织考察、集中研判等方式,多渠道、多领域将德才兼备、工作实绩优、发展潜力大的退役军人挖掘出来,纳入递进培养“人才库”。建档立卡“选人才”。以退役军人精准数据采集信息平台为基础,设定特长、政治面貌、政治表现、年龄、学历等重要筛选项,把符合条件的优秀退役军人通过信息数据采集系统筛选出来,纳入递进培养“人才库”。依托体系“找人才”。结合常态化联系、走访慰问等活动,依托镇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寻找人才,对辖区内符合培养条件的退役军人进行深入了解,全面考察,并分类登记造册,动态更新。群众公认“推人才”。充分发挥群众作用,把群众公认、群众基础好、群众威信高、有品质、有能力、有威望的退役军人推荐出来,确保培养对象的群众性。基层组织“识人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对注册成立或参与经营服务组织,创业带动能力强、志愿服务搞得好、有情怀、愿奉献的社会组织退役军人带头人或重要参与者纳入视野,常态化联系,一对一帮扶,引导他们敢担当、善作为,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中去。
二、增强本领,多部门培养人才。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服务本领、提升业务能力等方面入手,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多方位、多维度、多部门进行培养锻炼,努力培塑成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村级带头人。“手把手”言传身教。建立“3+1”结对小组,明确一名乡镇(街道)班子成员亲自帮、一名村(社区)支部书记直接带和一名村“两委”成员联系帮带培养对象,逐人建立《递进培养对象发展档案》,“一人一策”确定培养措施。“心连心”凝聚思想。建立定期谈心谈话和走访慰问制度,结对帮扶小组每月与递进培养对象谈心交流,乡镇(街道)党(工)委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体谈话、每年开展一次走访慰问,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实打实”提升本领。依托组织部、纪委、党校及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强化理想信念;依托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免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指导,提供专项金融服务;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开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脱产培训,组织观摩学习,帮助开拓视野、更新理念。
三、搭建平台,多岗位锻炼人才。搭好顶层设计。与泰安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市村(社区)实施退役军人“递进培养”工程的暂行办法》,并召开了泰安市退役军人“递进培养”工程现场推进会,全市范围内进行安排部署,为开展好退役军人培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推行培养“优先”。对纳入“人才库”的退役军人优先进行培养使用,优先从退役军人递进培养对象中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优先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条件成熟的应优先发展为党员;优先从递进培养对象中选拔村(社区)后备干部;优先从退役军人身份的后备干部中选拔推荐为村(社区)“两委”干部。实行轮岗锻炼。乡镇(街道)、村(社区)要安排退役军人后备干部从事党的建设、集体增收、脱贫攻坚、社区治理等工作岗位,实行轮岗锻炼,设立考察期限,综合考核评定,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四、激励扶持,多措施成就人才。畅通渠道给位子。畅通发展空间和上升渠道,优先考虑退役军人后备干部按程序进入“两委”班子,担任党组织书记,优先推荐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在规范履行程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异地担任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真金白银强激励。经递进培养,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社区),优先给予村资金支持和经费保障,对于村(社区)党组织工作比较突出、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的,采取发放绩效补贴的形式对村(社区)干部进行奖励。典型带动促干劲。加大先进典型培树力度,对递进培养对象政治上关心、待遇上关注、生活上关怀,深入挖掘先进事迹,多种形式讲好退役军人故事,在评先树优活动中,优先推荐递进培养对象,营造退役不退志、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激励引领更多优秀退役军人融入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