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什么?有人说,英雄是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人,英雄是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英雄是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的人。其实,英雄远不止如此,他代表着一种精神,象征着一种力量,正是这种精神与力量,让众人感受到英雄的崇高与伟大。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是名留青史的英雄;霍去病,开疆拓土,封狼居胥,是赫赫有名的英雄;钱学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英雄两字当之无愧。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选择默默付出,深藏功与名。习总书记曾称赞他们,“一辈子坚守初心,用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的人生”。讲到这,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真实的故事。
5年前,我随单位到河南省红旗渠参加党建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叫千里走长渠,从谷堆寺段到河口段全程大约7公里。走到一半路程时,我坐在石头上休息,身旁的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头发虽已泛白,但精神抖擞,衣着简单朴素,但整洁干练,尤其是胸前的党徽格外引人瞩目。我主动上前与他攀谈,交流得知,当年年仅18岁的他响应党的号召,从山西老家来到河南林县,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一批修渠人,从此他乡变故乡,故乡变远方。林县境内的工程十分艰巨,太行山脉坚硬如铁,炸药爆破成为唯一的选择。这项工作十分危险,但他主动申请,每天腰系绳索,悬在半空,在悬崖上安装炸药,进行连环爆破,可以说每天都是九死一生,但他没有丝毫畏惧,每次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不幸还是降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发生悬崖塌方,为营救其他工友,他被压在岩石下面,身受重伤,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的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组织为他提供了到县里工作的机会,他毅然决然放弃,他说我要留在红旗渠,爆破工作干不了,我去做护林工作,护林工作干不了,我去后勤保障,我要做一辈子红旗渠的守护者,这一晃就是60多年。
也许,英雄的崇高不在于干出轰轰烈烈的事迹,而是在于能够将无私与奉献凌驾于物质之上。在老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精神和力量,倘若有机会再见到他,我会深深地向他鞠一躬,说一声您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无所畏惧的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目前我从是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工作,有时面对来访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是恶语相迎,心里难免产生委屈;面对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难题,自己也有畏难情绪,认为上有领导掌舵,下有同事帮忙,产生退缩的思想。我要把修渠人无所畏惧的精神融入工作中,把“被动”变“主动”,敢于面对问题,敢于迎接挑战,用自己的“主动出击”换来群众的“很满意”。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无闻,奉献自我。信访稳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突发情况多,应急处置多,有时为了完成紧急任务,不分时间和地点,随时整装出发,但与老一辈革命英雄相比,这点困难又算的了什么。我要把修渠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工作中,发挥党员“舍小家,顾大家”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发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用青春换来退役军人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无怨无悔的精神,坚守初心,不忘使命。有句话说得好:“干一行,就应该爱一行”。既然选择了从事服务退役军人这项事业,就要立足工作岗位,把“岗位”当“站位”,把“事业”当“追求”。我要把修渠人无怨无悔的精神融入工作中,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怨无悔,始终如一。
登高望远图新志,奋力争先正当时。愿我们每一位新时代的年轻人,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芒,脚下有力量,乘着时代的巨轮扬帆启航,用青春和汗水,做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