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冬天,年仅26岁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锄奸科科长倪冠英,出师未捷身先逝,倒在了奉调去延安学习的途中。战友们怀着悲痛的心情,洒泪昼夜兼程,避开日军的据点,躲过伪军的盘查,历经一天两夜,从东平湖畔赶到泰山东南30多里的北徐冶村,将他生前穿过的军衣交给党组织和家人……第二天,田野里多了一处新坟,那是倪冠英的衣冠冢。乡亲们纷纷前往祭悼,慰藉年轻英灵。
倪冠英,生于1913年,原名倪灿武。今岱岳区角峪镇北徐冶村人。尽管当时家庭不富裕,但一家人仍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他13岁考进泰安师范讲习所,读书期问,经常和进步同学传阅进步书刊,自少年起心里就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2年12月,倪冠英经张天民、鲁宝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回到家乡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1933年4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指派一戴姓特务潜入泰安萃英中学(现泰安一中),企图破坏新发展中的泰安党组织。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倪冠英会同朱毓淦等人及时处决了特务,出色完成了任务。三个月后,倪冠英以训育主任的身份做掩护,在角峪南泉寺小学秘密从事党的工作,仅仅五个月,在他的影响和发动下,先后有8名教师投入革命洪流中。12月,由于叛徒出卖,倪冠英等22名党员、团员被捕。在济南监狱,与他一起身陷囹圄的同学韩汝尧向他暗示,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誓死不屈。倪冠英虽然不好回应,但他以坚毅的目光,向韩汝尧表示了自己的决心。果然,倪冠英经受住了金钱和向他封官许愿的诱惑,也经受了酷刑的考验。在监狱里,他们还想方设法,始终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在大墙内播撒革命的火种。残酷的刑罚折磨,加上终日饥肠辘辘,倪冠英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看守引诱他说,你只要写一张声明,脱离共产党,就会得到医治。倪冠英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活着,心就要为我的信仰而跳动,为革命真理而跳动。”
在长达4年的牢狱时间里,倪冠英充分利用自己的书画、音乐等特长,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宣传党的主张,传播革命的真理,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大无畏革命气节。也因为长达4年的铁窗生活,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健康被严重影响。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韩复榘迫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压力,于1937年9月,将倪冠英等一批所谓的政治犯释放。
获释返回家乡的倪冠英,顾不上与家人团聚,立即通过种种方式联系到党组织,很快投入到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中。10月中旬,中共泰安县委根据省委指示,在城乡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党组织建设,组织抗日武装力量。赵笃生、马馥塘在泰安城,朱毓淦在北望村,倪冠英在角峪,分别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千方百计筹集了部分武器。1938年1月1日,倪冠英带领角峪西村、安乐村、杨官庄村、双泉庄等村庄的常树仁、赵龙图、赵继河、杨九海、周继兰等10余名党员,坚定地奔向徂徕山,参加了由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1月4日,省委领导派倪冠英等二人去莱芜田家林村联络莱芜县武装到徂徕山会师,他们圆满地完成了联络任务。2月,根据省委指示,鲁宝琪、倪冠英回泰安东部组织省庄、山口一带准备参加起义但没能上山的人员,在泰安麻塔组建了四支队泰安独立营,由他任教导员。之后倪冠英在家乡北徐冶村和相邻的莱芜县(现济南市莱芜区)徐冶、冯徐治村建立了联合党支部;同年秋天,陈俊岭建立了劝礼村(现彩山水库东的化马湾乡彩山、红山二村)党支部,这些新发展的党支部为徂徕山起义队伍开展抗日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援。
1938年4月6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在道朗一带阻击日军西犯。战斗中,自卫团政治部主任远静沧牺牲。4月,日军再占肥城,自卫团转移到边院、夏张、安驾庄和大峰山等地活动。自卫团由于领导力量减弱,派夏振秋去山东省委汇报工作,请求派干部到泰西工作。同月,山东省委派倪冠英、边裕鲲等到自卫团工作,倪冠英任自卫团锄奸科科长。1938年5月11日,中共泰西特委成立后,增设了五个部,补选倪冠英为锄奸部部长,夏振秋等人分别任统战、保卫、青年、民运部部长。同年冬,泰西地区武装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倪冠英仍任锄奸科科长。年底,倪冠英奉调到延安学习,途中,在东平县簸箕峪与敌遭遇。战斗中,他冲锋在前,胜利突围。但不幸的是,因长期的艰苦斗争和牢狱生活,倪冠英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此时旧病复发,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差,倪冠英在东平病逝,年仅26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他的灵柩安放在泰安烈士陵园,后迁葬泰安第二烈士墓园。
倪冠英兄弟四人,全是共产党员。大哥倪灿庚在区中队任募集员,执行任务时被捕牺牲;二哥倪灿峰解放战争时期任革命根据地村长,1947年惨遭国民党还乡团杀害;三哥倪灿贵因叛徒出卖遇害,三嫂崔川是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
倪冠英的一家,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们一家对革命忠诚,坚持战斗,威武不屈,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他们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永远载入史册,垂之千古。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