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原名汪之正,字诚斋,号洪波。抗战期间改名汪洋,亦称汪波。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夹河乡顾庄村(今属河南省台前县)一个农民家庭里。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政治指导员,团长、团政委、山东纵队四支队政治部主任,第四旅政治部主任,政委,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中共鲁中一地委(泰山地委)书记等职。1942年10月17日在莱芜县吉山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汪洋8岁在村塾读书,1919年进入公立高级小学堂。毕业后,考入山东省济南乡村师范。汪洋在乡师学习期间,参加了读书会,读了鲁迅、李大钊、高尔基的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同时,深受该校创办的进步杂志《前冲》的影响,并在上面发表了不少进步的诗词和文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汪洋积极投入中共地下支部领导的救亡运动。他组织同学深入郊区农村,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发动民众抵制日货,还和同学们一起,发起抗日募捐活动,声援和支持抗日前线将士。并参加了济南市赴宁(南京)请愿团。1931年12月7日晨,汪洋和济南12所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冒雨集合在济南火车站,要求乘车南下请愿,并在凛冽的寒风中,卧轨截车成功。翌日,汪洋和代表们到达南京。12日下午,蒋介石被迫接见了全体代表。接见时,汪洋和学生代表们强烈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收复失地。
事后,学生们又举行了示威游行。17日下午,参加游行的学生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从而酿成了“珍珠桥惨案”。当时,汪洋也遭到追捕。
在这些革命活动中,汪洋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强烈的爱国热忱,逐步成为济南学界和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935年春,山东省教育当局决定对全省师范学校学生实行会考。济南乡师的党组织,学生自治会,联络全省各师范学校的学生,开展反“会考”斗争。汪洋积极参加了这次斗争。
1935年冬,汪洋毕业后,到肥城县民众教育馆工作。数月,又转入东阿县县立小学任教。执教期间,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一次,他组织领导全县小学教师240余人进行增资罢教斗争,因而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并被革职。革职后,他在山东省工委的领导下,成立宣传小组,活动在济南至北平的火车上,散发传单,进行演说,宣传抗日。
1936年,汪洋考入西安东北军学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的委派担任学兵队少年先锋队的政治指导员,在下层士兵中开展抗日活动。汪洋随军奔走于陕、豫、苏、皖等省,积极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工作,他多次用帝国主义在上海公园门口挂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的事例,激发广大士兵和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忱,并经常教唱自编的爱国救亡歌曲。他还在送给朋友的影集扉页上亲自题诗:
大好河山,
沦为敌手。
为了自由,
决不罢休。
汪洋在民族危难之时,毅然投入抗日斗争之中,忠诚的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在他离开家乡奔赴西安后,给家中来信曾说“为了大我,就顾不得小我了,望家人不要以我为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汪洋随东北军五十一军从西安东上抗日,7月底到达临沂。该部队中共工委通过中共山东省委,派汪洋等与在国民党临沂专署任教育科员的地下党员崔介取得联系,建立了中共临沂军事工作小组,负责开展鲁南地方工作。此后,汪洋去沂水城北朱家庄任小学教师,进行抗日活动。秋冬之交,党组织又派人去朱家庄替回汪洋,要他和在蒙阴当教员的地下党员一同去平度县,和那里的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接着汪洋又和崔介去博山,与曾在西北军壮丁训练处任职的地下党员取得了联系,在接近博山的沂水县鲁村镇设立招兵办事处,以武装抗日的名义,召集煤矿工人,组织抗日武装。在这期间,汪洋通过关系打入国民党专员张里元部,积极进行兵运工作,很快拉出一个营,组成了抗日游击队。1937年12月底,日军占领博山。汪洋等率队撤离博山,当到达沂南县张庄时,遭到国民党张里元部特务营的围歼,并被俘。因汪洋持有第八游击队的证件,方得安全回到临沂。此间,国民党专员张里元将原益都县的保安部队和由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合编为一个独立营。并由国民党益都县税务局长戴星三任营长。
临沂军事工作小组为了加强对这个营的领导,派汪洋等到独立营帮助工作。汪洋分管三连和营部的工作。
1938年1月,汪洋在临沂城赵都街小学教师陈六飞家里,召开了党的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临沂总队部”。汪洋为军事部长。
同年3月,张里元的独立营由临沂城移防沂蒙山区。汪洋等军事工作小组成员也随部队行动,并与山东省委密切联系。一天,部队在蒙阴坡里镇宿营,独立营一连发生士兵抢劫群众财物事件,四连连长加以制止,被他们痛打一顿。四连和三连战士纷纷弹上膛、刀出鞘,要教训抢劫群众财物的士兵,营长戴星三忙出来调解。他一面表示要究办肇事士兵,一面却有意拖延时间。根据这种情况,汪洋等中共党员在鲁村镇西洪福寺前的大树下,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大家认为,目前,所发生的事件反映了戴星三对一、二连嫡系部队的偏袒。如果戴星三进一步采取行动,三、四连的处境就很危险。再说,戴星三北上博山,实际上已超越第三专区所辖范围。通过分析,汪洋提议,在到达博山境内下庄后的第二天拂晓前,开始驱戴行动。会议通过了他的提议,并决定由四连解决营部及手枪队,三连解决一连,二连先不动,由汪洋统一指挥。
这天拂晓,在博山下庄,驱戴行动开始了。四连首先包围了营部。戴星三认为是四连受气后的报复行动,便命令手枪队缴械。一连也被三连缴了械。汪洋指示战士们对手枪队要以礼相待,愿走者发给路费,愿留者欢迎。当天上午,汪洋等率部队开到博(山)莱(芜)边的西石马,并沿车辐、桃花泉、青龙湾、黑峪一线崎岖山路向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驻地马棚进发。四支队司令员洪涛和代理政治委员林浩得到汪洋的报告后,正式宣布原独立营为四支队第三团,汪洋任团长。原二、三、四连,编为一、二、三连,并配备了政工干部。
三团指战员编入八路军序列后,感到一切都非常新鲜。司令员、政治委员亲自到各连队看望战士,官兵之间都是同志关系。连队里经常开班务会、军人大会,并组织看宣传队演出,学唱新的抗日歌曲。通过这些活动,战士们学到了许多抗日救国的道理,抗日情绪十分高涨。
不久,汪洋率四支队三团挥戈南下,攻克莱芜县城,俘虏了国民党顽固派县长谭远村以及公安局长荆大麻子。这时,国民党顽固派第三纵队秦启荣部2万余人向我军反扑过来。四支队主动撤出莱芜城。在嘶马河与敌军决战。当时,汪洋率三团沿嘶马河以北正面阻击敌人。不料,部队行至嘶马河村附近时,遭到预先埋伏在村内碉堡的秦启荣部的阻击,不能前进。后经全军奋力冲杀,击溃了敌人,并占领了嘶马河村。
敌人并不甘心失败,秦启荣乘我军立足未稳,亲率第三纵队包围上来。此时,洪涛司令员肺病加重,身卧担架。代理政委林浩决定由汪洋统一指挥全军。汪洋便立即命令部队退守围墙,并宣布,敌人不逼近不准开枪。他指定几个神枪手,专门射杀围攻寨子的敌人。经我军反击,敌人又一次被击溃。此后,三团又转至滕县,打垮了鱼肉乡里的反动地方武装申从周部,解放了滕县城。接着又挥师东进,打临沂,灭莒南之敌,并在周村、张店、博山之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破袭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抗日群众很受鼓舞,奔走相告,把这支队伍誉为“铁骑军”。经过几次战斗,三团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成为四支队的主力。
1938年5月,郭洪涛同志率一批红军干部从延安到达泰西。汪洋根据上级指示,派二连护送他们安全通过了津浦路。此后,支队又加强了三团的领导力量,并在各排设置了政治工作战士。
6月底,汪洋所在的四支队三团和二团随省委机关南下滕县,创建抱犊崮抗日根据地。当时鲁南地区的滕县、费县、峄县一带顽固势力很猖獗。四支队虽然在山亭、高庄、长延、白卯等地连续打了十几个胜仗,但仍站不住脚。部队刚走,顽固势力就卷土重来。因此,老百姓见到四支队来了就关闭寨门,不要说宣传组织群众,就连吃饭、住宿也成了问题。部队常常以野果充饥,露天宿营。眼下,天气酷热,病号不断增加,部队严重减员,只好将两个团缩编为一个团,保留二团番号,汪洋任团政委。
8月,四支队撤离滕县,回师沂蒙山区。一天晚1 0点,当部队到达滕县八里沟时,突然遭到敌人的伏击。伏兵从南北两侧向我军猛烈射击。汪洋敏锐地感到,这是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消灭我边区省委机关。据此,汪洋和团长商定,由团长带领三营突击南面山上的顽军,自己率一营突击北面山上的敌人,二营六连和其余人员保卫省委机关冲出伏击圈。在激战过程中,汪洋发现敌军避开我军进攻,向前迂回,企图堵截省委机关。汪洋马上指挥部队前去打击堵截省委机关的敌人,战斗持续到天亮,敌人被我军击溃。
1938年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当部队通过一个山口时,突然遭到一股顽军的伏击,两部电台被抢走。汪洋沉着地分析了情况,认为眼前的敌人很可能是在八里沟打埋伏的那股国民党顽军。他们的目的是,先抢电台,得手后,再消灭四支队和省委机关。于是,汪洋当即命令三营抢占制高点。一营断后,堵住尾追的顽军。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激战,全歼这股顽军,夺回了电台。
9月初,四支队保卫着省委机关安全到达沂蒙山区。10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在沂水县岸堤召开庆功大会。省委书记郭洪涛代表省委宣布:命名四支队二团为“钢二团”,八连为“钢八连”,四连为“铁四连”。同时,各连还选出了3名最勇敢的战士作为代表,披红挂绿上台领奖。那场面好不壮观。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1939年1月,进行整编,编成二、三、四、五、六、八、九、十二、挺进和陇海南进共十个支队及三个团。汪洋调任山纵四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9月,山东纵队进行整训和整编,下辖一、二、三、五旅及一、四、五、独立四个支队。1941年,一、四支队的各一部编为第四旅,汪洋任政委,廖容标任旅长。当时,由于敌人实行“清乡”和“蚕食”“扫荡”政策,致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处境十分困难。面对这种形势,汪洋紧密团结干部、战士,共渡难关。在洪涛同志病重期间,汪洋坚定不移地率领部队同敌人进行战斗,并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四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一军分区,汪洋任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鲁中一地委(泰山地委)书记,廖容标为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10月,日伪军一部从莱芜城、口镇、胶济路等地,麇集5000余人,分6路向汪洋所在部队驻地莱芜县吉山西的刘白杨村偷袭。10月17日拂晓前形成合围。这时,军分区主力,正由廖容标司令员率领战斗在淄河流域。在这危急时刻,汪洋率领地委机关和一个县、区干部培训班(教导队)及两个连的战斗部队,共300余人,向外突围。至山前时,发现敌人已占领山头。汪洋立即率队北撤,行至茶叶口时,又与章丘方向的敌军遭遇,激战半小时,仍不能突围。在这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汪洋命令部队轻装从北岭向东突围。他率领一个排带一挺机枪,抢占西岭,阻击三面之敌。完成阻击任务后,汪洋率部队且战且走,辗转到吉山河时,又遭敌人猛烈阻击。他指挥部队强渡吉山河,进入南峪。当部队进至半山腰时,埋伏在山上的敌人突然开火,形势对我军十分不利。只听汪洋大声喊道:“同志们,拼刺刀!”指挥部队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后人记述当时战况时称:“其状难言,有弹尽继以肉搏者,有用手榴弹与敌同尽者,有以牙咬死敌人者,有毁械自尽者,其志至壮,其义至烈!”汪洋等百余名将士,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汪洋同志壮烈殉国后,延安我军总部电告全军致哀!谷牧、赵健民在鲁中追悼汪洋烈士的大会上致了悼词。1945年8月,泰山地区党政机关、民众团体共议,把莱芜县吉山西岭上的一座叫钓鱼台的八角亭台,改名为“汪洋台”,并立碑纪念。纪念碑上有记载汪洋烈士光荣一生的碑文,还有他的亲密战友廖容标的题词:“烈士的鲜血换取了民族抗日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还陈列着烈士的遗像,供人民群众瞻仰。后来,山东省委决定把汪洋烈士墓迁到济南革命烈士陵园。每岁清明时节,广大干部、群众到陵园参加祭扫活动,纪念和缅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们。
汪洋烈士千古!
文章来源,山东英烈网http://www.sdmartyrs.cn/#/martyrsThings/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