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立新
李冠群,1918年3月3日出生于新泰县六区(今新泰市东都镇)圣泉庄一个贫农家庭里。上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部队——八路军四支队,同年11月任中共新泰县六区第一任区委书记,后转任县独立营中队指导员、城区中队指导员等职,1943年8月任新泰县城区敌工站站长,1945年1月1日在借庄突围战中不幸壮烈牺牲。
李冠群幼年时期,正是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祖父不堪忍受地主的剥削和生活的贫困,携家带口闯关东,不幸客死他乡。那些经历让祖母意识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回来后就让李冠群上了小学。一家人虽省吃俭用,终因家底单薄难以为继,就打算让李冠群下学。由于李冠群学习成绩好,又深得老人们的喜爱,他的伯父慷慨解囊供他上完高小;后参加新泰县师范讲习班招生考试,虽榜上有名,但终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就读。
上学期间,他回到家就给祖母、母亲讲书里和外边的新鲜事,讲当局的昏暗,讲时势的不公。有一次,学生集体在张庄新裕煤矿看戏,在音乐教师、地下党员李牧青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反对县长抽大烟的活动,使县长、矿主出尽了洋相,狼狈不堪。
1935年,李冠群的伯父李永庆托人在张店给他找了一个活,给一家店铺老板当学徒。这家老板为人苛刻,不给工钱,饭也不让吃饱,家中大小活计还全让他干。李冠群受尽了屈辱,勉强干完一年后,就借回家过年之机没再回去。
李冠群从张店回来以后,就经常与过去的同学老师交往,有时半夜才回家,家人问他干啥他也不说。祖母怕他跟着别人学坏,为了稳住他就让他学织布。他表面上答应着,可背地里还是与他们来往。终于有一天,他一机布还没有织完,就到王德一开办的沈村短期小学做帮教。王德一是1930年在济南一中入党的早期党员,这次是以教学为掩护,在当地开展“发动民众、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王德一很信任和欣赏李冠群,当自己外出参加会议的时候,就让他负责短期小学的教学任务。这期间,李冠群进一步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逐步理解了“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等抗日救国道理。
卢沟桥事变以后,在济南上学的周星夫回到家乡,在沈村、石泉庄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2月,经周星夫介绍,李冠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这样,两个曾经的同学变成了革命同志。
1938年初,附近几个村里的十几个进步青年一夜之间不见了,得信的人说,他们一伙去了徂徕山。
快过阴历年了,还不见大孙子回来,李冠群的祖母着急了,就让四子李永俊和她一起到徂徕山去找,通过打听走了150多里路终于在徂徕山的光华寺找到了他。李冠群经不起祖母的软缠硬磨,就假装听话跟着祖母回家,可在家里仅仅待了大年三十一个晚上,又悄悄地找队伍去了。
1938年2月,周星夫捎信给李冠群,“四支队到新泰县刘杜、列庄一带驻防”,让他到刘杜加入四支队。
李冠群年迈的祖母是位忠厚善良的农村妇女,一向把李冠群视为珍宝,舍不得他去当兵受罪。李冠群就给她讲国家遭受日寇的侵略、穷人不闹革命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等道理,逐步让祖母的想法有了改变。
他的伯父李永庆是当地一位开明乡绅,曾组建过一支十几人的村自卫队。他给老人分析了国内斗争形势,讲明了共产党八路军号召“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的抗战思想,征得了伯父的大力支持,还从他家里带走一长一短两支钢枪。临行前,父母还让他带走了家中的一床被褥和妻子送他的一条毛巾。回到队伍后,他拿这些东西让全班人共用,毛巾用来擦脸擦脚,被子放在炕的中央,8个人就把腿放到里边取暖。
四支队初创阶段,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政府不发军饷,军粮就靠自己去筹,一日筹到一日有饭吃,一日筹不到就要饿肚子。这个时期,作为班长的李冠群经常向家里要钱。他祖母从心里疼爱他,家里没钱就走亲串友给他借。要得多了,老人也纳闷了,他从小懂事不乱花钱,上学用的石笔也多是别人扔的,祖母给的买石笔的铜子磨得光亮了也舍不得花。他自从参加了八路军,回来就向家里要钱,甚至有一次还把女儿的几个压岁钱也带走了。
面对祖母和家人的不解,李冠群耐心解释,他向家人宣传革命道理,讲国家的危亡,讲抗战的困难,以此慢慢消解老人的怨气,继续征得家人的支持。在他的影响和党组织的发动下,他的三弟李冠英、堂兄妹李冠廷、李冠恒、李冠志、李冠珍、李冠增先后参军入了党,留在家里的亲人也积极要求上进,四叔父李永俊、二弟李冠德、弟妹类淑香、大妹李冠美先后入党并成为抗日模范村的骨干,李冠美还被上级评为支前模范。
在解放莱芜城的战斗中,他作为40多人尖刀排的一员参加战斗,队伍通过里应外合战术,完歼敌人140余人。此后,他升为排长。4月份左右,队伍在莱芜石家方下与敌人进行正面作战,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很多同志不幸牺牲。撤退过程中,在李冠群的坚持下,队伍找到并掩埋好战友的遗体、开过简短追悼会后才急忙撤离。
1938年10月,新泰县委组建独立营,县委从部队挑选出熟悉本地情况、有经验、善斗争的同志担任骨干,并命李冠群任中队指导员。后独立营发展壮大编入四支队,同年11月,李冠群任新建六区的第一任区委书记。虽然他在六区仅仅工作了几个月,可他勇于负责、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给六区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9年3月,李冠群调到区中队工作。下半年,又调到县供给处工作。
1941年秋,李冠群调到城区中队任指导员。上任后,他发现战士把《跟着共产党走》的一句歌词唱错了,把“你是灯塔”唱成了“你是灯草”,当即严肃指正,并借此狠抓支部建设、全面从严整顿军纪,战士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一次,李冠群外出开会,队伍遭遇类家王庄地方反动武装袭击,阻击战打得异常猛烈,虽然彼此没有多少伤亡,但对没有经历过多少战斗场面的人来说还是心有余悸,个别人有了开小差的想法。李冠群及时赶到,就地召开总结会,分析战斗情况,找出我军的优势,肯定了战士们的英勇精神,有效稳定了大家的革命情绪。
为了加强敌伪军工作,特别是加强城区的敌工工作,1943年8月,新泰县委根据上级部署,决定成立城区敌工站,调李冠群任敌工站站长。
城区敌工站工作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非常复杂与艰苦,主要任务是打击敌特、搜集情报、争取瓦解敌军势力。他们的主要对手是日军驻新泰城宪兵队特务头子雄尾之流以及驻在该区的伪军。上级挑选李冠群担任这一重要职务,就是看重了他心胸坦荡、大胆细致、足智多谋、群众基础好等优点。城工站(城区敌工站简称)的同志为了及时了解城里敌人的情况,又能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多在离城不远的翟镇、东都一带驻扎。
1943年秋,敌人得信包围了东都东桥庄,径直向李冠群住的地方扑来。李冠群听到动静就从屋里跑出来翻墙突围,袄袖还是被一个敌人抓住,他甩掉披在身上的棉袄抽身而去,胜利脱险。当时,伪军共有四个中队,分散到四处监视我军行动,严重影响到当地的革命活动,也大大压制了群众革命热情。城工站和区委的同志就积极开展策反工作,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消灭掉其中的一个中队,敌人只好把其他三个中队撤进城里。
1944年,县委为了加强城工站的战斗力量,决定从城区区中队挑选11名骨干战士组建城工站武装班。指示下达后,却迟迟得不到落实,主要原因在于城区分区委的同志思想不通,理由是,城区若从30余名队员中抽出11名骨干,区中队的战斗力势必大大削弱。城区负责同志请李冠群向县委反映一下情况,商量商量后再做决定。城工站有的同志却认为,城区分区委不服从县委决议,也建议李冠群就此向县委反映情况。李冠群拒绝了两方的建议,他说:“那样做影响团结,也是给县委出难题。”他认为,只要城区分区委的同志思想通了,这个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他找到城区分区委书记、区长、中队长负责同志说:“从一个区中队挑选出11名优秀骨干,战斗力肯定会受到影响,我很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城工站的任务你们也是清楚的,主要是直接与敌人打交道,与敌人斗智斗勇,很需要那些机智、坚定、顽强、有经验又熟悉城区情况的人参加,否则就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打起仗来就会受到很大损失。这样的人从哪里找?只能从城区中队找。另外,你们也是城工站的领导成员之一,开展敌伪军工作你们也有责任。城工站的工作做好了,肯定能减轻城区的工作压力。”一席话说得城区委的负责同志心服口服,立即作了检讨:“由于我们思想不通影响了工作,还请你们多多原谅。”李冠群说:“你们有你们的难处,开始大家有想法,也是正常现象,现在大家都满意了,城区分区委还是顾全大局的。”由于李冠群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城工站与城区分区的工作配合默契,协作密切。
城工站建立初期,多项工作需要探索,各种关系需要协调,由于李冠群工作任务繁重,难得回家一次。即便回家,他也没有放下工作,常把村里民兵连长、共产党员陈兆亭叫到家里,两人从屋里反锁上门,围着火盆商讨工作,借此了解当地及城里的敌特情况。
有一次过年,李冠群和他在县委工作的堂弟李冠廷一块回家,在家里没待多长时间就去邻村伪乡长徐某某家里,警告他不要为非作歹,要多为自己的后路想想,使敌伪不敢妄动。尤其是城工站武装班建立后,就像一把尖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他们昼伏夜出,神出鬼没,锄汉奸打特务,使得驻城敌伪军胆战心惊。
有一次,李冠群只带了武装班战士姜茂法来到日特尹某家,此时,尹某等8人正在睡觉。李冠群让姜茂法堵住门口,然后大声高喊:“我们是八路军,现在一个连包围了你们,共产党宽大俘虏的政策你们是知道的,赶快扔出武器投降!否则就把你们全都炸死在屋里。”尹某等人胆战心惊,慌忙把枪从屋门里扔了出来。李冠群让姜茂法把枪收起来,自己将8个特务集中到院子里,用匣枪点着尹某的头说:“你们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帮着日本人做坏事,按你们的罪行都该枪毙!”日特们赶紧下跪求饶。李冠群说:“你们既然认了罪,就饶了你们,不过今后谁再做对不起中国人的事,就是钻到老鼠窟窿里也把他抠出来。谁改邪归正,立功赎罪,不但不杀,还要奖赏!”从那以后,这些特务作恶行为收敛了很多,尹某还为抗日政府购买过棉花和子弹。
日本宪兵特务李富棠,认贼作父,坏事做绝。县委敌工部决定以城工站为主,县公安局配合行动,尽早除掉这个祸患。李富棠自知罪孽深重,因此行动十分诡秘,若是白天出门总是带上几个帮凶。李冠群接到任务之后,决定亲自动手。他带领战士,扮成农民样子,经常在城里来回侦察寻找机会。一日,正是新泰城南关集,李富棠在一个布摊子上与掌柜的聊天。李冠群佯装买布随口问价,当李富棠刚一抬头,李冠群就用枪顶住他扣动了扳机,李富棠“扑通”一声倒在布摊上。赶集的人听见枪响,潮水般向四处外涌,顷刻之间,大集像炸了锅,李冠群借机混在人流中匆匆撤离。
城工站大力镇压日本宪兵特务、汉奸,引起了驻城日军、伪军头目的注意和极端仇视。他们加强情报搜集,密切监视城区的抗日活动。
1944年12月31日晚,城工站,城区分区委、区政府、区中队的领导和城工站武装班、区中队全体战士准备在借庄宿营过元旦。区中队3个班住在大借庄,领导干部和城工站武装班16人住在小借庄刘守本家里。驻新泰城日军通过密探得知情报后,出动宪兵伪军100多人包围了小借庄,妄图把城工站及城区的领导同志一网打尽。
夜里11点钟,城工站站长李冠群、城区分区委书记张奎元、区长吕博泉、区中队长朱久胜以及杨同新、刘魁武、刘建义等领导集中到小借庄开会,研究新年期间对新泰守敌开展政治攻势的问题。会议一直开到元月1日凌晨3点多钟。会议结束后,中队长朱久胜回大借庄与战士们一起驻防,其他同志就在小借庄休息。4点钟时,同志们刚刚躺下,就听到街上很乱,后来枪声四起,敌人开始挨家挨户搜查八路,形势非常紧张。领导研究决定迅速突围,张奎元率领部分队伍向西南方向突围,冲到庄南沙河边,遇到敌人猛烈火力阻截,只好折返往北突围。李冠群带领几个战士往王家石山方向突围,边打边撤来到了刘家林,黑压压的敌人包围了过来,战士们利用坟头作掩护向敌人射击。战斗中,区长吕博泉中弹牺牲,李冠群也身负重伤,他趴在一个新坟头上观察,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他忍着剧烈的伤痛,扒开新坟头上的大土块,埋藏好随身携带的文件,然后把手枪枪栓卸下来扔掉。这时,敌人用三挺机枪向他扫射,李冠群多处中弹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脚下养育他的这块土地,也染红了陪伴他战斗多年的巍巍嶅山。
突围出去的张奎元以及住在大借庄的区中队从敌人背后猛烈射击,敌人摸不清虚实,以为八路军主力前来增援,慌忙撤往城里。战后,残忍的敌人还不放过李冠群的遗体,将他的头颅砍下悬挂在城门楼上示众。
1945年元旦,是新泰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李冠群、吕博泉、尹奎元、刘魁武等8名同志,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献出了他们年轻宝贵的生命。今天,“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高高耸立在青云山上,烈士的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间!烈士生前英勇斗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人们为正义而斗争,为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而拼搏!
文章来源:山东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