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华,原名李连秀,1905年出生于泰安县漕河涯村(今属岱岳区马庄镇)。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全面爆发后,弃家从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先后动员3个弟弟参加了抗日工作。曾任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五大队大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特务营营长、泰安(西)县独立营营长等职。1941年4月壮烈牺牲。2020年9月2日,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三批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名单,李正华名列其中。
1937年10月,李正华和张杰在漕河涯、李家大坡等村组织动员群众,组建抗日武装。他们先后动员了张敬堂、苏启蒙、王锦等50多名热血青年,向地主借了13支枪,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李正华、张杰两人任队长,活动在漕河一带。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派张北华、远静沧和崔子明领导举行了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一心抗日救国的李正华和张杰带领这支游击队加入自卫团,与武冠英领导的一支游击队合编为自卫团第五大队,李正华任大队长,武冠英任指导员。
抗日战争期间,李正华率领五大队在党的领导下,转战泰西地区,英勇杀敌,队伍也由弱到强,成为能打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
1938年3月,自卫团驻肥城。这时,日军主力继续南侵,在津浦铁路线上大量运输军用物资,准备进攻台儿庄地区。中国军队也准备在台儿庄一带迎击敌人,一场大战即将开始。为了配合台儿庄大会战,切断敌人的运输线,自卫团团部令驻夏张办事处主任崔子明和李正华率60余名战士,星夜奔赴泰安城南约30里的黑虎泉附近,破袭津浦铁路,在崔子明的指挥下,李正华、马西歧率领战士们卸去路轨夹板,埋上炸药,埋伏在铁路两侧的高地上。拂晓时,日军的一列军火车开来,“轰”的一声,军列被炸出轨,撞在路旁陡壁上。自卫团战士们立即向敌人猛烈射击,打死打伤押车日军十余人。当驻泰城日军闻讯派铁甲车赶到时,崔子明、李正华率部队已完全撤离。经过这次破袭,津浦铁路中断六七天,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会战。
4月6日,日军板垣师团一部打通泰(安)肥(城)公路,再次进占肥城,分兵三路向鱼池、道朗一带进攻。道朗附近20多个村的群众和红枪会自动组织起来,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为支援正在激战中的群众和红枪会,自卫团主席张北华、政治部主任远静沧率领3个大队,联合红枪会共同抗击敌人,并派崔子明、李正华带部队在道朗东面的北大圈村一带阻击泰安增援之敌。自卫团五大队在崔子明、李正华指挥下,首先破坏了公路,占据了有利地形,阻敌后援。他们打退了增援敌人的多次进攻,毙伤日军2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辆,有力地支援了道朗战斗。
随着日军的入侵,一些人以抗日为名,拉起队伍,自立山头,各占一方,他们不事抗战,却鱼肉百姓,专门与抗日武装制造摩擦。崔子明、李正华等在自卫团的领导下,对这些所谓“抗日”武装分别进行了分化、瓦解和军事打击,很快清除了抗日的障碍。
在征战中,李正华和他领导的抗日队伍英勇杀敌,声威远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也使敌人闻之丧胆,把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迫使李正华屈服,敌人采用无耻的手段,曾多次通缉李正华,并数次抄了他的家,将其财物掠夺一空,宣布将其房屋、土地充公,并威胁群众:窝藏李正华家属的人有抄家杀头之罪。在这种恐怖的环境里,李正华的祖母、母亲和爱人为了不连累乡亲们,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即使这样,李正华的亲属也不拖他的后腿,仍一如既往地支持他抗战到底。在李正华的影响下,他的母亲又毅然将他的三个弟弟李连武、李连奎、李连元送到抗日队伍中,参加革命工作。当地的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将李正华的家庭赞誉为“抗战之家”。
1938年11月,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李正华任特务营(警卫营)营长。1939年3月,李正华在东平香山战斗中负伤,身上被弹片击中多处,有的弹片接近肝脏,无法取出,只好留在体内。为了尽快使李正华恢复健康,领导安排他到家乡附近的一个信奉耶稣教的家庭养伤。在养伤期间,他仍然关心着抗日工作。津浦铁路沿线的大汶口车站驻有日军,周围设有多处据点,在李正华养伤处不远的石墙村就设了一处。在据点周围,敌人建立了“爱护村”,每个“爱护村”内安排了报告员,每天向他们报告情况,对抗日活动构成很大威胁。八路军一一五师到泰西后,派六八六团侦察参谋梁奉州带侦察小组到敌占区侦察,他们与李正华取得了联系,共同研究行动计划,并决定拔掉石墙村敌据点。李正华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群众基础,亲自选派了一名当地青年苏学秀,到敌据点当报告员侦察敌情。苏学秀利用每天到敌据点向敌人报告的机会,详细掌握了敌人的人数、武器、活动规律。一天,苏学秀向敌人报告时,借机干掉了一名值班的日本兵,惊恐的敌人得知据点被袭,带着一车日本兵返回,胡乱放了一阵枪,拾掇东西就撤回了大汶口,再也没回来。在李正华的安排下,石墙村据点没费一枪一弹就被拔除了。
1940年初,李正华伤愈后,党组织见他身体虚弱,劝他留在地方上工作,但他执意不肯,仍坚持留在部队。这时,泰安(西)县独立营成立,栗森任营长,吴涛任政委(后安春华任政委),李正华担任副营长。3月,泰安(西)县人民抗日自卫队司令部建立,李正华兼任司令员。在县独立营期间,李正华带领部队英勇作战,机智、果断地打了多次漂亮仗。
1940年10月,县独立营教导员安春华和副营长李正华带两个连驻二起楼村。据侦察得知,姜家庄据点的日伪军要到鱼池南山一带“扫荡”(二起楼、姜家庄、鱼池村现均属岱岳区道朗镇)。为了消灭“扫荡”之敌,李正华和安春华指挥部队在敌人必经之地设伏截击。战斗打响后,日军抢占了制高点馍馍山。李正华、安春华指挥部队包围了馍馍山,经过激战,全歼日军佐佐木小队,击毙20人,生俘2人,尾随日军后面的40多名伪军在中队长郑英杰带领下反正。李正华又率一个连及反正伪军越过泰肥公路,直捣姜家庄日军据点,击毙了两名留守据点的日军,缴获机枪1挺,掷弹筒1具,步枪20余支,军用物资一部,拔除了姜家庄敌据点。此次战斗创泰西我军首次全歼日军一个小队的先例。
同年10月底,李正华、安春华率两个连驻二区上章村(现属岱岳区夏张镇),得知泰安日军20余人乘一辆汽车到夏张镇敌据点,下午返回。李正华率一个连到无梁殿村公路两侧设伏,当日军汽车进人伏击圈时,李正华指挥部队用步枪、手榴弹猛烈袭击,日军跳下汽车进行反击,经激烈战斗,击毁敌汽车1辆,毙伤日军10余人,缴获步枪14支。战斗结束后,当地军民都称赞李正华判断准确,指挥果断,打得坚决,战绩鼓舞人心。
1941年1月,泰安(西)县独立营奉命升级,编为泰西军分区基干营。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从各区队抽调人员,重新组建县独立营,李正华任营长,石中白任教导员。
自1941年3月,日军开始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泰西抗日根据地内大规模“清乡”“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泰西形势迅速恶化。在敌人疯狂的“清乡”“扫荡”面前,李正华带领部队仍然顽强地坚持斗争。1941年4月22日晚,李正华到军分区开会,回营部夜宿宋家庄(今属肥城市边院镇)村西头的刘正田家。拂晓时,村外突然响起了枪声,李正华判断敌人是为了捉他而来,便果断地决定离开该村。房东劝他不要出村,在他家地洞里隐藏起来,李正华坚定地说:“不能因为我让老百姓吃亏!”说完,他不顾房东的一再劝阻,毅然带领通讯员持枪向村外冲去。他俩出村拐向西南沟,在山沟里寻机突围,当突围至沟口时,李正华和通讯员不幸被敌人密集的机枪子弹击中。为了村里群众的安危,他实践了“不能让老百姓吃亏”的誓言,而自己却壮烈殉国。
李正华牺牲后,他的长子、16岁的李承祥继承父志参加抗战,1945年10月牺牲,牺牲时年仅20岁。
为了纪念这位党的优秀儿子、卓越的抗日英雄,泰安(西)县委、县抗日政府在烈士家乡举行了隆重的万人追悼大会,根据当地群众一致提议,将烈士牺牲地——布山改为“正华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将烈士的遗骨迁葬泰安革命烈士陵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李正华父子双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51年,村农民协会赠送其后人“一门双烈”牌匾。
(根据《泰安先驱》第二集载方继礼文章、泰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资料等相关资料改写,原载《泰安抗日斗争故事》一书)
(张义强 朱彦波)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