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一天,一位意气风发的高小学生,在进步教师的鼓励下,勇敢地冲在破除迷信的第一线,带领同学们拉倒了寺庙里的神像,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他的胞兄逗趣说:“你小子过去胆小如鼠,晚上连门都不敢出,现在竟敢毁佛灭神,就不怕半夜鬼敲门?”翩翩少年响亮地回答:“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所谓的鬼神,都是人在装神弄鬼,借此愚弄百姓、骗人钱财。我恨透了这些坑人害命的妖魔鬼怪,必欲除之而后快。俗话说,‘好人头上三尺火’。我一身阳刚正气,头上烧着三尺火,还怕什么鬼神!”
这位不怕鬼的少年名袁晓峰,原名袁崇峻,1917年生于泰安县九区东向北村(今属肥城市边院镇)一个殷实富足的家庭。袁晓峰高小毕业后,面对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局面,忧心如焚,焦虑不安。为早日实现自己的救国拯民大志,他联络了一批热血青年,从泰安国术馆请来武师,辟地习武,练就了一身硬功夫。1937年七七事变后,袁晓峰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冬,国民党泰安县和平乡(后改泰安县第九区)乡长张玉恒打着抗日的旗号,拉起一支队伍。抗战心切的袁晓峰动员十几名青年,匆忙参加了张玉恒的队伍。不料,张玉恒拥有了一定实力后,居然投靠了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的第二十三梯队,不但不抗日,反而鱼肉乡里,欺压百姓,与共产党领导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频繁摩擦,沦为反共反人民的爪牙。袁晓峰对张玉恒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失望至极,决定脱离这支队伍,加入抗日阵营。1938年3月,他率领13名队员携枪投奔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编入第七大队(后并入一大队),他被任命为第三中队中队长,从此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踏上了杀敌报国的征途。
袁晓峰参加革命队伍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抗日战士,战场上总是冲锋在前,奋勇杀敌。1938年3月,为支援台儿庄战役,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奉命破坏日军的运输线津浦铁路。在黑虎泉(今泰安高新区北集坡街道庵上村附近)破袭战中,刚参加自卫团不久的袁晓峰一马当先,勇往直前,挥舞大刀,猛冲猛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日伪军的沿线巡逻兵,保证了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袁晓峰的威名不胫而走,传遍了自卫团各个大队。同年4月,自卫团决定和平收缴地主武装冯采臣部的枪支,派李冠元、武冠英等军、政领导到马家店(今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与冯谈判,并派袁晓峰带领部分队员负责警戒。在谈判即将结束、冯采臣答应交出枪支时,土匪出身的杜广举为报私仇,突然开枪打死了冯采臣。双方顿时剑拔弩张,刀出鞘,枪上膛,一场血战一触即发。千钧一发之际,袁晓峰一个箭步闯入会场,用枪指住对方头目的脑袋,迫使叛军放下了武器,避免了流血冲突的发生,然后将我方谈判人员安全护送出村。
1938年5月,袁晓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回民连”负责建党工作。同年11月,自卫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他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泰安(西)独立营一连指导员。1939年7月,袁晓峰被选调到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教导大队政治队学习,结业后留队任教员。1940年4月,该教导大队改为鲁西军政干部学校,袁晓峰任政权训练队指导员。同年6月,军政干校改为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二校,袁晓峰改任政治队指导员。1941年春,日军对鲁西进行大规模“扫荡”。此时,抗大一分校二校在阳谷县的阿城(今阿城镇政府驻地)一带办学,并担负了保卫“筑先学院”的任务。一天,学校转移至阳谷县堤口村附近安营,袁晓峰和队长王凡带领政治队驻防阳谷县吕营,以防备盘踞在阳谷县七级镇的敌人偷袭。凌晨,日军果然出动,向吕营、堤口一带发起攻击。危急关头,袁晓峰处险不惊,趁夜幕悄悄将部队撤至村外隐蔽。敌人进村后没有发现八路军踪影,知道中了空城计,立时乱了阵脚。袁晓峰乘敌人惊慌失措之际,将全队有限的枪支集中起来,组成两个战斗班,迂回到敌人背后发起冲击。队长王凡带领其他学员从侧翼用手榴弹助战。敌人兵力虽几倍于我,但不明我军虚实,不敢恋战,仓皇撤退。这次战斗确保了抗大二分校和“筑先学院”全体学员安全无虞。战斗中,身先士卒的袁晓峰,不幸中弹牺牲,为争取民族解放献出了年仅24岁的年轻生命。
为了弘扬革命烈士勇于献身的战斗精神,抗大一分校二校隆重召开了追悼大会,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中共鲁西区委机关报《鲁西日报》介绍了烈士的英雄事迹。1948年3月,泰(安)西县五区(今肥城市边院镇东向村一带)人民政府派人将烈士的遗骨迁葬故乡东向北村。
(根据《泰安先驱》第三集载肥城市委党史委文章及有关资料改写)
(赵学法)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