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蒙山,象征着他的威武身躯;滔滔汶水,传颂着他的不朽功绩。他,就是视死如归的抗日英烈戴伯傥。
戴伯傥,字伟卿,1903年出生在新泰县东都镇谢家庄。有道是“时势造英雄”,生逢乱世的戴伯傥从小就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心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他为自己取字为“伟卿”,激励自己像历史上的范仲淹、文天祥一样,成就为国为民的一番伟业。
戴伯傥自幼聪慧,1921年毕业于济南初级师范学校,这在新泰的南部山区可是风毛麟角。当时中国政治腐败,“五四”精神正日益深入人心。戴伯傥以改革社会为己任,从事教育事业,他先后在本村、尚庄和张家村等地任小学教师数年。在教学中,他极力教育学生爱国忧民,追求真理,研究政治,学习科学知识。他广泛和农民接触,不仅能与农村地主、富农中上层开明人士交往,更能和地主家的长工、牧羊人交朋友,向他们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成了贫苦大众的主心骨、引路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长驱直入,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强盗的铁蹄践踏,无辜的同胞被蹂躏和屠杀,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戴伯傥目睹时局,忧国忧民,心情沉重。1938年1月,省委领导举行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1938年春夏,四支队下山在新泰一带活动,戴伯傥看到了光明。1939年初,他和几名学生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新泰县六区区委宣传委员职务。
戴伯傥担任区委领导工作之后,利用社会关系,首先发动亲戚朋友和学生参加抗战工作。特别是在1939年的“红五月”运动中,他和区委的同志一起,先后在谢家庄、平陵庄、乌珠台等十几个村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建立了各村党支部。谢家庄支部、燕家庄支部、平陵庄支部的党员人数都超过了10名。燕家庄当时是一个仅有30多户的小山村,全村的党员竟然达到了30多名。
1939年10月,六区区委书记周星夫调县委任职,戴伯傥担任区委书记。这时六区被国民党顽固派新四师占领,环境恶化。为了保证戴伯傥的安全,县委指示他在石泉庄隐蔽起来。1940年6月的一天黄昏,他回到谢家庄。当天晚上,由于奸细告密,顽固派头子李兆瑞亲自带领一个连的匪兵团团包围了他的住宅。在这危急时刻,戴伯傥首先隐藏好党的文件,然后纵身翻过几道石墙突围。当他翻过最后一道墙时,发现迎面又来了两个匪兵向他扑来。戴伯傥手中的短枪一点,就向匪兵射去。可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手枪哑火了,匪兵们蜂拥而上,戴伯傥不幸被捕。
抓住戴伯傥以后,匪兵们如获至宝,将他五花大绑,押往谢家庄村南20多里张家村李兆瑞的土围子。
李兆瑞是个凶险毒辣的家伙,他为了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镇压革命势力。他原是戴伯傥的学董,知道戴伯傥在百姓中的威望,曾几次三番地收买戴伯傥为他们顽固势力效劳,均遭到戴伯傥的严词拒绝,他便恼羞成怒,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为了得到六区党组织的机密,李兆瑞知道软攻不起作用,就下令对戴伯傥施用种种酷刑,压杠子、拉梁头、灌辣椒水,烙铁烧得戴伯傥皮肉“吱吱”作响,棍子打断了一根又一根……一切酷刑都用过了,始终没有使戴伯傥开口。惨无人道的敌人,又点着成把的火香烧他的眼睛、肋骨和胳肢窝,一连烧了三把火香,使他疼痛难忍,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发出一声声惨叫。张家村的群众听了这撕心裂肺的惨叫声,难过得泣不成声。但戴伯傥为了党的机密,为了同志的安全,始终未吐一字实情。直到戴伯傥奄奄一息,也始终坚贞不屈。最后,黔驴技穷的敌人,咬牙切齿地把戴伯傥拖出村外,用机枪射击,把他杀害了。
戴伯傥烈士以铮铮铁骨,用宁死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正气之歌,永远成为革命者学习的榜样。后来,人们把戴伯傥烈士的遗骨安葬在谢家庄村西的山下,新泰著名革命人士梁竹航为戴伯傥烈士题写了碑文。一年又一年的清明节,人们都来瞻仰戴伯傥烈士墓,人们也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戴伯傥烈士的英勇事迹。
(根据《泰安先驱》第二集载戴汉萍文章及有关资料整理)
(牛尊先)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