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战士乔明增
2024-06-26 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量:

肥城市老城街道乔庄村(旧村)的烈士陵园,安息着17位为国捐躯的英灵。其中一座具有红军背景的抗日烈士墓格外引人注目,而与其紧密关联的“一门八英”佳话,更具传奇色彩。

红军背景的抗日烈士墓,永恒纪念的是一位初心不改的革命志士——乔明增。191312月,他生于乔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下有六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他身高1.8米,英武伟岸,堪称标准的山东大汉。乔明增自幼聪慧好学,富有正义感和担当精神。他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开明父亲乔学仁的影响和教导下,逐渐树立了报效国家、救民水火的宏大志向。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奋读书,刻苦磨砺,求索不止,终于以中学毕业生的身份成为同侪翘楚,被誉乔庄的“秀才”。1928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5月初横扫泰山南北。北伐军第一集团军第三十三军奉蒋介石之命,派出两个团驻防肥城(老城),其中一部安营于县城近在咫尺的乔庄。15岁的乔明增十分羡慕北伐军人,萌生了参军打仗、报效国家的念头。同年6月末,北伐军攻克平津后,冯玉祥统帅的第二集团军第五路一部南归路过肥城。乔明增瞒着父母加了国民革命军,不久随军开赴济宁驻扎。1930年爆发蒋、冯、阎中原大战,中途阎锡山反戈,张学良率奉系关,冯玉祥统帅的第二方面军战败,部队被蒋介石悉数收编。乔明增所在的第五路军被改编为第二十六军,开赴福建汀州(今长汀)驻防由于他文武双全、足智多谋,先任孙连为司令的第五路军司令部参谋,后任第二十六路军下属的旅参谋长。在汀州短暂的驻防期间,乔明增给父母写过一封禀报平安的家信,说明了参军从戎的理由,请求二老的理解和原谅。

1931年,第二十六路军移师江西“剿共”,连吃败仗,士气低落。同年1214日,参谋长赵博生、第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等人,趁总司令孙连赴南京就医、第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离职休养之际,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动下,率1.7万人、携两万多件武器发动了宁都暴动(史称“宁都起义”),集体参加了工农红军,同年12月组建为红五军团。自此,乔明增成为一名红军将领,参加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在这期间,乔明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长征伊始,第五军团殿后,负责阻击尾追之敌,保卫中央领导机关,掩护红军主力前进。此时的乔明增在第五军团司令部担任参谋,专职收容工作,跟随陈树湘师长的第三十四师行动。同年125日,红军主力渡过广西境内的湘江后,敌人封锁了各个渡口,炸毁了浮桥,将红三十四师阻于湘江东岸,红三十四师遂奉命东返灌阳(今属广西桂林市)一带,在洪水箐(今属灌阳县新圩镇)与当地民团展开激战,损失惨重,率残部200余人退入湖南境内。紧急关头,乔明增被上级任命收容师师长,领取六担银圆三担枪,全权负责收容、安置红军的伤病、流散人员。战斗最惨烈时,乔明增将银圆和枪支埋藏于洪水箐附近的几棵大榕树下。

完成这一切后,乔明增没有随同红三十四师退至湖南,而是假扮成乞丐,辗转于附近的山区,继续履行肩负的收容职责。最后,他落脚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的今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玉溪村塘尾巴(玉溪行政村的自然村),被老实本分的农民文永遂一家收留,当地口音称呼他为“乔明珍”。这时,红军主力已经远去,红三十四师除一〇〇团团长韩伟等极少数官兵脱险外,包括师长陈树在内的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乔明增与大部队和组织失去了联系,成为落单的孤雁,但他革命的信心没有减退,坚强的意志没有动摇。

1935年开春之前,乔明增开垦出一片约二亩的山坡荒地,种上了耐旱荞麦、红薯、玉米等作物,当年获丰收,他成为尾巴村的种田能手,所经营的地块被当地百姓誉为乔明地”。他与文家相处融洽,和村民打成了一片,在群众的保护下平安生活了15个月。19363月末,乔明增离开了塘尾巴,历时7个多月,步行约1600公里,一路乞讨返回家乡。居家期间,他娶妻生子,享受了一段幸福时光,但也为没能完成上级交付的收容任务而深感愧疚,所以对家人只字不提担任红军收容师师长一事。乔明增为谋取生路,开了一个简易的馍馍坊,做起了走村串乡叫卖馒头的营生,目的是暗中寻找组织和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他的影响和启发下,二弟乔明祥、三弟乔明路、四弟乔明文五弟乔明武、六弟乔明恒、七弟乔明友和四弟媳妇王芝兰先后加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享有“一门八英”之美誉。

19371231日,侵华日军占领泰安,中共山东省委于193811日发动徂徕山和泰西抗日武装起义,举起了抗日救国大旗。泰西起义部队于111日在今肥城市仪阳街道空杏寺村联合肥城各路抗日武装,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战斗队伍不断壮大,3月初发展到17个大队、2700多人。其中的长清抗日游击队(亦称大峰山抗日游击大队),被编为自卫团第四大队。215日,乔明增将馍馍挑子存放于项家峪村(今属肥城市老城街道)二舅陈方亭家中,委托亲戚给家中捎信传话,就说他去大峰山抗日游击大队参军抗战,让父母和妻子放心。2月下旬,如愿参军抗战的乔明增重新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战士做起,以其智勇超群很快晋升为班长、中队长、排长、连队指导员。从第二次参军一直到壮烈牺牲,乔明增从未透露自己的红军身份,而埋藏银圆和枪支的具体地点也成永久的秘密。

19381126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各部根据上级指示齐聚大峰山,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1939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在三四三旅六八六团的护卫下入鲁作战,开辟抗日根据地。六支队经过两次整编,将三个团缩编为三个营,乔明增担任一营连队指导员。1940110日,日伪军5000余人分兵五路合击大峰山抗日根据地,被六支队各个击破。212日,六支队二营突遭敌人袭击,损失惨重。驻防大峰山的一营奉命火速赶赴肥城县三区伏庄(今属肥城市桃园镇)增援。战斗间隙,乔明增带两名通讯员顺道回家,做了短暂停留,看望了父母、妻子和三岁的儿子。没想到,此次探亲竟成乔明增与家人的永别之行。

19403月,山纵六支队主力参加冀鲁豫军区组织的反击顽固派石友三部的战斗,乔明增所在的一营作为基干营留守泰西地区。战后的4月份,六支队整建制划归八路军一一五师所属的鲁西运河支队,编为第四团,乔明增继任连队指导员。是年夏天,石友三的顽军从河南濮阳一带向濮县和范县(原属山东)抗日根据地进犯,冀鲁豫军区展开第二次讨逆战役。711日,运河支队第四团、第五团奉命向范县县城、五里侯、房子铺一线发起攻击,并迅速攻占各地。715日,冀鲁豫军区各路纵队发起总攻,运河支队第四团接到围攻范县龙王庄镇吴桥村的命令后,从今范县高码头镇七里河出发,急行军25里,进入距吴桥1公里的攻击阵地,完成了对顽军一八一师的合围。

716日的吴桥攻坚战中,乔明增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领部队进至距离敌军前沿阵地60多米的一道水沟。总攻的军号响起,乔明增第一个跃起,手举驳壳枪怒吼着冲了上去。突然,一颗炮弹落在他的身边爆炸,他右腿和右臂被弹片击中,顿时血流如注,倒了下去。通讯员急忙俯卧指导员的身旁,为他包扎伤口。乔明增左手推开通讯员,命令道:“不要管我,快向前冲!”终因失血过多,牺牲在吴桥村口,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第二次讨逆战役结束后,乔明增的遗体被运回范县七里河村安葬,1950年迁葬故乡乔庄烈士陵园,事迹永存肥城抗战史册。

〔根据中共肥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肥城市陆房红色教育基地管理中心编《肥城红色追忆》(中国文化出版社,20208月)载陈宇《寻找湘江战役流散红军乔明增的考察报告》一文编写〕

(赵学法)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