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革命老区的新泰、蒙阴一带,人们至今传颂着龙须崮暴动领导者之一李阳谷的英勇事迹。
1907年,在腐析没落的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李阳谷出生在山东省新泰县龙廷区两县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一家人喜出望外,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能有高官厚禄,为他取名李寅彬。
李寅彬从小目睹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决心推翻旧世界,使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见到阳光,即改名“李阳谷”。1931年,李阳谷经王德一、崔宪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李阳谷”的名字响彻平阳大地,也让反动派胆战心惊。
1933年4月,根据中共山东临时省委的指示,中共新泰县委决定,响应省委的号召,发动暴动,号召全体党员,每人发动十名农民参加暴动,并尽可能地筹备武器。李阳谷作为县委成员,做好暴动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他和王宪廷、单洪、王建青、崔宪五等人,于4月间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为寻找暴动地点,他又和单洪、王建青等先后去徂徕山、新泰西南乡、新蒙交界处山区等处察看地形,最后确定龙须崮为暴动集结点。一是因为这里地处新泰、蒙阴、沂源三县交界,反动势力薄弱;二是龙须崮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三是山上有许多群众为躲避匪患而修筑的防御设施可以利用。
李阳谷和崔宪五还去蒙阴县井旺庄,与该村共产党员娄家骃取得联系。娄家骃得知新泰县委要在龙须崮发动暴动,非常高兴,表示会发动群众积极参加,他们很快就发动了700人报名。他们还积极设法筹备枪支、粮款。李阳谷积极争取,做好全家人的工作,使全家人对革命大力支持。他以他父亲的名义打造、购置了20余支土枪。其他县委委员和党员骨干也组织发动了一批人,准备了一些枪。经过县委一个时期的准备工作,到1933年8月,已经组织发动了约900人,并筹备了300多支枪(包括土枪)和部分弹药。暴动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尽管暴动准备工作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但毕竟人多嘴杂,加之县境东部群众公开向地主豪绅开展斗争,暴动的风声不仅在社会上传开,而且已传到国民党当局耳里,他们密谋把革命暴动扼杀在摇篮当中。情况瞬息万变,暴动危在旦夕!根据这一情况,李阳谷和王德一、崔宪五等县委委员,迅速召集东南乡的党员骨干开会研究,大家认为:暴动的消息已经被敌人得知,有必要提前行动,先占领龙须崮,再通知西乡农民参加。
9月4日,李阳谷、崔宪五、苗培芝、娄家骃等一起决定立即举行暴动,由娄家骃负责指挥。当晚,娄家骃组织了40多人,携30多支枪,并连夜赶制了一面红旗。其他人员也组织了一批人和枪支弹药。
9月5日,龙须崮暴动开始了!由李阳谷、崔宪五领导,娄家骃指挥的一支有110多人、80多支枪的农民暴动队伍,高举红旗,上了龙须崮山顶。他们沿途进行革命宣传,在山崖各处写上了“打倒军阀雪国耻”“打倒土豪分田地”“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人民自己的天下”等标语口号。红旗映红了大地,口号震动了山谷。
李阳谷、崔宪五等率领暴动队伍,先后袭击了蒙阴县的张庄镇和坡里镇的反动地方武装,缴获了部分枪支。他们对群众为躲避土匪存藏在山上的粮食、财物加以保护;他们还没收了附近村庄地主的粮食,除留下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他们还向贫苦农民进行“打土豪、分田地”“打倒旧政权、建立苏维埃”的宣传。这支队伍的举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
龙须崮暴动犹如平地惊雷,人民群众站起来了,反动官僚和地主老财一个个胆战心惊!
国民党蒙阴县政府责令县大队前往围剿。该县大队副大队长黄咏周,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他接到围剿命令后,一面尽力拖延,一面通知暴动队伍做好应变准备。中共新泰县委其他成员得知东乡已举行暴动的消息后,仓促发动西乡、西南乡农民响应。他们组织了部分人员向龙须崮进发,途中遭到驻扎在新泰城的鲁南民团军截击,被迫解散各自返回。
得知敌人准备大举进攻的消息后,李阳谷和崔宪五、娄家骃等研究认为,敌众我寡,不能在龙须崮上坚持。为了保存力量,决定留少数精干人员转移鲁山,其余大部分解散隐蔽。
9月12日夜,李阳谷、崔宪五、苗培芝等携文件和红旗返回龙廷家乡分散隐蔽。娄家骃等转移至鲁山后,遭敌围困,虽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但终因敌众我寡,于17日被迫突围。暴动失败了。
龙须崮暴动虽失败了,但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统治和地主豪绅,宣传教育了广大贫苦农民,在新泰、蒙阴山区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
暴动失败后,李阳谷和其他几位骨干分子被迫转移外地隐蔽,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1938年秋,李阳谷在蒙阴县坦埠一带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抗日队伍,后任蒙阴县独立营营长,成了威震敌胆的“李营长”。日伪军对李阳谷恨之人骨,千方百计地想斩草除根。1940年,李阳谷不幸被捕入狱,受尽折磨,病逝狱中。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阳谷为革命烈士。
〔根据《泰安先驱》第五集(中共泰安市委党史征集研究办公室、泰安市民政局编,朱彦波、胡书超主编,山东省新闻出版局2009年10月出版)载朱彦波文章及有关资料整理〕
(牛尊先)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