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热血献人民——刘仲羽烈士的故事
2024-08-19 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量:

刘仲羽,原名刘承翱,1914年出生于东平三区清水坦村(今大羊镇)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夏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37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东平县工委领导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斗争。是年秋,执教于东平七区田大店(现属梁山县)完全小学的刘仲羽,在共产党员万里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影响下,积极参加了东平县抗日救亡协会,并主动为该会主办的《抗日救亡报》撰写文章,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12月,由万里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2月,刘仲羽根据县工委的指示,经考试进入政训处办事处。这个政训处是鲁西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第六区保安司令、爱国将领范筑先合作创办的,鲁西各县都设有办事处。刘仲羽在政训处办事处,积极开展抗日工作,动员各阶层人民奋起抗战。8月,日军攻入东平县城。日军进城前,国民党东平县政府官员仓皇逃走,而刘仲羽、王伯谋等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安后,组织人员从国民党县政府的武器库中抢出步枪90余支、迫击炮一门,交给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9月,东平县工委为了组建抗日武装,决定组织一批党员到各区改造国民党区队。刘仲羽接照工委的部薯,以政训员的身份到三区开展工作,对国民党区队进行整顿和改造,力促其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经过几个月的工作,该区队一度打起了抗目的旗帜。

日军占领县城后,于193810月建立了伪东平县政府。敌人在全县四处设立据点,加紧了对东平的控制。12月底,泰西特委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改中共东平县工委为中共东平县委,同时调工委书记强仁普到特委工作,任命刘仲羽为县委书记。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刘仲羽接过了领导东平人民抗战的重担。

1939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从晋西进抵泰西开辟抗日根据地。中旬,一一五师与泰西特委在东平四区常庄召开了泰西活动分子会议,刘仲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北方局关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对创建泰肥、平阿、大峰山抗日根据地提出了具体要求。4月,刘仲羽按照会议要求,明确了县委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即:(一)做好党的建设工作;(二)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八路军;(三)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四)建立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积极稳妥地开展建立农村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在工作中,刘仲羽亲自深入伪顽势力猖獗、斗争尖锐复杂的三区开展工作。他依靠群众,排除多方干扰,组建了三区区委及区动委会、区公所、区妇救会和部分乡村的抗日群众组织。8月下旬,建立了东平县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刘仲羽当选为主任。为了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他坚持把群运、建党等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而后,县委又组建了东平县农民协会,并在根据地内各村庄成立了农会。农民协会在动员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反奸除霸和群众性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党方面,较多地吸收贫雇农出身的抗战积极分子入党,使党员队伍迅速扩大。

为了发展壮大东平的抗日武装,刘仲羽带领县委成员和广大党员向各阶层广泛宣传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的抗战道理,并在全县发动了“献枪运动”。刘仲羽回到家乡清水坦村,广泛发动群众献枪,仅一个村就收集枪支30余支。他还大力动员青年农民参军参战,全县除向八路军一一五师输送了一批战士外,还组建了200多人的东平县基干大队。193910月,基干大队改为东平县独立营,刘仲羽兼任政委。与此同时,全县有6个区建立了区队。他们指挥县区武装跟敌人辗转周旋,不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初冬,刘仲羽亲自率领县、区武装在四区大井村(今属东平镇)西组织反“扫荡”,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给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振奋鼓舞了人民群众。

刘仲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和团结社会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日活动。他广泛联系了一批开明绅士、旧军政人员、知识分子,对他们晓以民族大义,使杨静斋、陆占武、郭复先等知名人士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为抗战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98月,县委研究决定并经中共泰西地委同意,邀请国民党东平县政府代表在三区尚庄召开国共两党联席会议。刘仲羽及县委秘书强子正为东平共产党方代表。会上,刘仲羽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表明了对国共合作的期望。

国民党东平县县长王椿元一意孤行,坚持反动立场,明目张胆地提出在东平绝不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县委正确掌握政策,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98月下旬,在全县范围内展开反顽斗争,王椿元慑于人民群众的威力,弃职潜逃,国民党东平县政府遂告垮台。

1939927日,县委在三区尚庄选举产生了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赵瑞甫当选为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东平抗日根据地正式建成。

19404月,刘仲羽调任泰西总动委会副主任兼《团结报》总编辑,为发动泰西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他日夜奔波,足迹遍布泰西各地。

1940918日,刘仲羽到东平三区西豆山村,参加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的九一八事变纪念大会。他代表泰西总动委会讲话,愤怒地揭发日军侵华的反动本质和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动员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英勇抗日。当夜他住在清水坦村,次日凌晨,王区汉奸区长焦元绅率队包围了该村,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刘仲羽不幸被捕。

刘仲羽被押送到东平县城(现州城镇驻地),关进日军宪兵队的监狱。在狱中,敌人施用压杆、灌辣椒水、竹签扎手指等各种酷刑,企图通过肉体的折磨征服他,但他没有屈服,没有悲泣,有的只是怒骂和痛斥。后来,敌人又唆使汉奸尹鼎祚劝他投降,刘仲羽怒不可遏,大骂:“你姓尹的是汉奸、卖国贼、民族的败类,我是中国共产党员,你没有资格和我谈话!想叫我当汉奸那是做梦,比登天还难!”

在狱中,当党组织派人化装成亲属去看望他时,他支撑起虚弱的身体,坚定地说:“请转告党组织,我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对付敌人。”后来,为了表达自己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他在监狱的墙上奋笔疾书了他的狱中誓言:

铁锁难锁革命志,愿将热血献人民。

皮鞭棍棒何所惧,誓把地狱翻转身。

敌人无计可施,对他下了毒手。194112日,荷枪实弹的刽子手把刘仲羽押赴东平县城北门外刑场。在刑场上,他昂首挺胸,怒目圆睁,毫不畏惧。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当地的人民群众。为了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无比崇敬,当天夜里在北门附近的城墙上,人们贴上了赞颂、悼念烈士的挽联。

为了悼念刘仲羽烈士,泰西地委在平阿山区罗圈崖村召开了追悼大会。地委书记袁振致悼词,他号召泰西地区的党员、群众,以刘仲羽为榜样,为捍卫泰西根据地奋战到底!地委宣传部部长黄白莹宣读了悼念刘仲羽的挽词:

仲羽同志为革命奋斗,坚定勇敢地前进!

四年与敌英勇奋斗,创建了无限光辉业绩。

今日在敌人的严刑下慷慨就义,为党贡献了一切。

我们要踏着您的血迹前进,誓为革命奋斗以慰英灵!

(根据中共泰安市委党史委、泰安市民政局编《泰安先驱》第一集载崔子玉、李森文章及泰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材料等资料改写。原载《泰安抗日斗争故事》一书)

(张淑娴  朱彦波)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