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 永念鲁民——鲁民烈士的故事
2025-01-10 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量:

鲁民,原名杜昭勋,又名杜鲁民、杜召勋,宁阳县西贤村(今属磁窑镇)人。1916年,鲁民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9岁时,入村内小学学习,接受范守喜老先生的爱国启蒙教育。1929年后,相继就读于宁阳县立第二小学、第三小学。1933年,鲁民考入泰安育英中学,开始阅读进步书籍,并在语文教师、中共地下党员夏振秋的教育下,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是国民的责任。也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和同学们聆听了冯玉祥将军的教诲。冯将军经常鼓励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家才有国,无国家何在?”“日军占了我东北四省,我们要一起把侵略我们的敌人赶出中国,决不做亡国奴!”鲁民正是在冯将军的教诲下找到了人生方向,从此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

1935“一二·”运动爆发,他和爱国青年学生一起,不畏风险,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他回到家后,把家族父辈们聚集到一起,劝说他们把家中田地、牲畜、财产分给贫苦人家。父辈们都认为他疯了,上学学坏了,要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出门。鲁民深觉待在腐朽的家庭没有出路,于是,他毅然决然只身投奔了革命队伍。

七七事变后,鲁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脱下长衫上前线”的号召,参加泰安县委组建的“泰安县人民自卫团”,并更名为鲁民。19371231日,鲁民按照党组织规定的联络办法和地点,连夜奔赴徂徕山大寺参加起义。当时,只有三支半枪,其中一支就是鲁民的。在起义队伍中,他被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中队,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磁窑镇第一个共产党员。1938126日,在四支队发起的寺岭伏击战中,他积极参加“奋勇队”,表现十分勇敢,胜利完成了伏击任务。战后,他奉命回乡,宣传中共山东省委“誓死不当亡国奴,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的指示,发动组织进步青年,进行抗日救国运动。他在家乡建立了宁阳县第一个团支部,引领本村进步青年杜建国、杜云飞加入革命队伍。19384月,鲁民任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原四支队)二团政治干事;1940年,任三团三营副教导员。

1941年,在沂蒙山反“扫荡”中,三营主攻位于费县汪沟镇的日军据点,指挥部就设在野外场院屋里。三更天,三营发起进攻时,日军才从床上惊醒,手忙脚乱地起来穿衣服、找武器。最终,三营以最小的伤亡,攻克了盘踞在汪沟镇的日军据点,缴获大宗武器,击毙日伪军32人,部分日军闻风逃窜。第二天,日军调集人马,意图夺取失去的阵地,此战三营伤亡战士49人。此时,虽武器弹药充足,但因连续作战人困马乏,再加上有几十名伤员,想要冲出包围圈,谈何容易。面对当时的紧急情况,鲁民即刻调整战略战术,决定由自己率军突围,由营长带领伤病员随后撤离。在几次突围战中,鲁民左膀中弹。当他们得知一营从外围正在夹击日军时,鲁民带领战士再次突围。在突围过程中,鲁民身上又多处中弹,鲜血染红了大地。等到一营杀进重围时,一营长余琳立即冲过去抱住鲁民,当时鲁民只剩最后一口气,但隐约能听到他依旧在高喊:“冲⋯⋯冲⋯⋯”余琳抱着满身是血的鲁民大喊:“还我河山——不消灭日本侵略者誓不为人!”这声音,如雷贯耳,在沂蒙山里回荡。战争结束后,余琳亲自置办棺木,将鲁民安葬。1952年,宁阳县人民政府将鲁民的遗骨移葬于故乡。

2002年,时任上海市国防工委主任的余琳(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正师级,享受副部级待遇,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等),联系到泰安老战友的后人,寄了1000元钱为鲁民烈士立碑。

200586岁高龄的余琳亲自前来为老战友鲁民扫墓。在烈士墓前,余老对陪同人员深情地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正是成千上万像鲁民一样的先烈,用鲜血与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这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寻着他们的足迹,高举起他们的旗帜前进吧!”

〔根据《宁阳县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人物传”及有关资料改写〕

(宁阳县关工委)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