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抗日勇士曾在诗中写道:“奋起啊,有铁血的同志,我们要扫荡起洗刷宇宙的狂风!”他就是抗战时期担任中共泰西地委宣传部部长的黄白莹。
黄白莹,原名黄冠义,笔名白莹、欧阳丽娜。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沙头镇,1917年9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一个广东厨师家庭里。1924年,入广东人在天津集资创办的旅津广东小学读书。1929年,其父因所开饭馆亏蚀负债过多,无法继续经营,抛下妻儿只身逃亡上海。之后,黄白莹先后到一户有钱人家做杂役,到仙宫理发馆当学徒。4年后,逃亡上海的父亲返回天津,在北安利广东饭馆当厨师,黄白莹离开理发馆随父亲学徒,家庭生活从此逐渐转向安定。他白天工作,晚上到天津众成商业学校读书学习。在商校,每次考试他都名列第一,各科成绩均为优秀,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青年白莹激情奔放,具有咏词作诗的天赋,经常咏诗言志。1935年,北平(今北京)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影响全国的“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黄白莹和广大爱国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怒潮之中。12月18日,白莹参加了由天津爱国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去天津市政府示威。队伍行至金刚桥时,遭到反动军警的拦阻。12月19日,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黄白莹带头参加罢课斗争,反对日军对华北的进一步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
1936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北平成立。不久,天津也成立了“民先”组织,黄白莹即被吸收加入“民先”。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斗争中,黄白莹逐步受到了锻炼,写出了不少鼓动抗日救国的战斗诗篇。同年6月,他参加了天津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天津海风社,担任《诗歌小品》月刊(1936年10月10日创刊)的散文编辑。这个刊物1937年改为《海风》月刊。他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诗歌为武器,讴歌劳苦大众,揭露黑暗统治,为抗战擂鼓呐喊。黄白堂与他的朋友简凌出版的诗歌选集《海河夜之歌)中,有许多描述天津劳动人民的诗作,如《出力者之群》《啊,好壮的手》《船家女》《卖唱女》《换破烂的女人》等。在《镇风》一诗中,他以雄浑豪壮、粗犷刚健的诗句,向人们发出了奋起抗战的庄严呼唤:
我们不再是软弱的华夏子孙了,
我们不再是牛马般的黑奴了,
我们不再是独裁者的驯民了,
我们要牵起一条坚固的链。
我们跋涉在冰雪大地,
我们隐于在椰子林中,
无一丝的恐惧,
无毫发的惊惶,
伟大的铁先队啊!
飓风摇撼山岳了,
群之潮流在大地奔腾了,
奋起啊,
有铁血的同志,
我们要扫荡起洗刷宇宙的狂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天津沦陷。他根据“民先”南下抗日的指示,于一个初秋的早晨,告别家人,和同学们由天津乘船到达山东烟台,后又辗转来到济南。9月,济南的平津流亡学生和一部分留日学生,组成“平津学生流亡同学会”,在“民先”山东省队部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月,在中共山东省委帮助下,国民党第三路军政训处开始筹办政治干部训练班。根据上级指示,黄白莹参加了第一期训练班。10月结业后,他和200多名爱国青年被分配到聊城山东省第二专署范筑先部政训处,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最初,黄白莹在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政训处任上尉服务员。11月初,鲁西北各县相继建立了以共产党员为主的县政训处。黄白莹等20余人被派往冠县。这时,黄白莹已被党组织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候补党员。不久,黄白莹、吴鸿渐等政训处人员调回聊城政训处。年底,黄白莹负责办起油印报纸《抗战日报》,刊载武汉电台每天早晚广播的战讯和本地区军事政治新闻等。这张油印报纸,曾起过重要的宣传作用。
1938年5月,受中共鲁西北特委派遣,已成为正式党员的黄白莹赴延安学习。6月初,他抵达仰慕已久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黄白莹进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五大队十中队学习,住在罗家坪。学习期间,黄白莹聆听了毛泽东主席所作的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半年学习期满后,于1939年初春,黄白莹等离开延安,由陕北葭县渡过黄河,经山西临县、兴县,绕道晋东南,越过日军数道封锁线,才回到鲁西北。他在山东敌后写给留在延安的战友的信上说:“我们经过千山万水,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山东,但是老家(指聊城,1938年11月15日为日军攻占)已经不可能回去了,敌人正在加紧‘扫荡’,形势险恶,每个夜晚几乎都要转移几个地方。”
回山东后,黄白莹被分配到中共泰西地委任宣传部副部长。其间,宣传部的工作主要由他负责。为了培养干部,他常到泰西地委党校讲课,并写出了鼓舞人们坚持持久抗战的许多诗篇和歌曲,给干部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久,他担任了泰西地委宣传部部长。
1941年3月21日,在肥城西南莲花峪战斗中,黄白莹和同志们被日军包围,突围时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战斗结束后,地委机关为黄白莹举行了追悼会,将他的遗体浮厝于莲花峪。
1964年2月,泰安地委、专署将黄白莹的遗骨迁葬于泰山南麓的泰安革命烈士陵园。泰安地委、专署、军分区的负责同志和广大干部群众参加,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现在每逢清明佳节,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到烈士墓前瞻仰致祭。黄白莹烈士抗战前的遗像、诗歌、散文手稿和一盏他用过多年的青瓷铁灯,如今存放在天津历史博物馆现代革命史陈列室中,成为后人学习革命先烈不朽精神的珍贵教材。
(根据《泰安先驱》第三集载李士钊文章,及采访原七机部第三研究院政治部主任安春华等同志资料改写)
(宋元明)
文章来源:《泰安英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