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以宣志 以身许国——许国烈士的故事
2025-03-11 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量:

古有背刺精忠报国的岳飞,今有以名宣志、赤胆忠心的抗日英雄许国。

许国,生于1919年,原名许兴昆,宁阳县城关区现宁阳文庙街道南许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重视文化的父母省吃俭用把他送到巩家堂读书,经过两年苦读考人县城三民小学,此时的许国憧憬着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为了寻求生活出路,他渴望改变现状。这时学校里传颂着北平学生发起一二·抗日爱国运动的消息,抗日救国,匹夫有责的口号时刻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踊跃加入了学校组织的抗日宣传队,积极参加各种抗日宣传活动。

1936年,许国因家境困窘被迫辍学,但救国救民的种子已经在许国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1938年初,他参加了抗日县长马继孔领导的游击队。3月,被选送到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政治部举办的抗日骨干短期训练班学习。在短训班里,许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刻的认识,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国必胜的信心。学习期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取以身许国之意改名为许国。自此许国走上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光辉征程。学习结束回到宁阳后他秘密从事建党工作,并在地方武装朱景璜游击队里做统一战线工作。同年7月,他在三区高桥秘密发展首批党员,建立境内津浦路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即中共高桥村支部。时近秋天,他又组建了三区中共杨家庄支部,为中共宁阳县临时工委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初冬,经他和卢廉介绍,朱景璜加中国共产党。193911他根据中共泰西特委的决定,改编朱景璜的游击队,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宁阳独立营,至此,宁阳有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19394月,中共宁阳县临时工委成立,许国为工委成员。6中共宁阳县工委成立,他担任组织部部长。他经常向同志们讲我们要撒下革命的种子,让党组织在宁阳扎根,结出革命胜利果实。他奔波于全县,从事秘密建党活动,同年秋,代表县工委批准组建中共高桥中心支部、巩家堂中心支部和西贤村、中李、泗望集、大磨庄、廖桥村等党支部。至年底,在全县发展党员240多人,成立党的三、七、八区区委会。由于当时经费困难,又缺少纸张,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大树叶、蓖麻叶等书写抗日标语、传单,同志们趣地把这些标语、传单称为绿色炸弹。他们化装成小商贩,把这些绿色炸弹悄悄地散发到城里的大街小巷、汉奸队部的大门口日伪军住的大院里……搞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许国还多次冒生命危险到南驿车站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对负责人杜连峨后投敌晓以大义,劝其不要为日伪效劳。当时,杜连峨受到感召,献出枪支,提供给养。许国利用这层关系,设法将瑞峰等几名共产党员打入南驿火车站,为中共宁阳县工委提供可靠情报。

19403月初,许国任县工委书记,同年4月,县工委遭汉奸队破坏,宁阳抗战形势恶化,他和其他工委成员奉命转移到大汶河以北,以泰西根据地为依托,开展宁阳的抗日工作。白天,活动汶河北高淤、东史一带,夜间涉过大汶河,深宁阳三、五、七区召开党员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和县工委决定,布置工作任务,也坚定了全体党员不准出卖革命不准出卖组织不准出卖同志三不革命信心。

当年秋后,宁阳抗日形势进一步恶化。日伪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碉堡、岗哨林立,特务、侦探遍地。为掩护身份,许国常身着大褂,肩背褡子,装扮成卖笔、墨、纸、砚的串学先生四处奔走,从肥城县境越过大汶河,在村外瓜棚、场园屋、秫秸圈里或山林、山洞中秘密召开党员会议教育鼓励大家我们是群众的希望抗日的火种,要让宁阳人民知道宁阳的党组织还在继续战斗

1941414日,许国和组织部部长李克胜到宁阳八区开展活动,因遇敌情便夜宿大汶河南。15日拂晓返回肥城田家东史村时与宁阳的汉奸队遭遇,二人分南北两方向跑开,李克胜在老乡掩护下脱险,许国跑至吴家店时,不幸腿部中弹,行动困难。这时,子弹已经打光。敌人发现许国受伤枪里没了子弹就号叫着蜂拥而上许国大义凛然,怒骂敌人汉奸走狗”,徒手和围上来的敌人展开搏斗,他抓住一个敌人的胳膊,狠狠地咬下了一块肉,敌人惨叫一声,凶狠地向许国开了枪。年仅22岁的许国壮烈地倒在了血泊中

汉奸队长邵珠玉凶残地铡下烈士的头颅,回宁阳城向他的日本主子献功领赏。日军把烈士的头颅长期挑挂在东城门上,借以镇压人民。过往群众见了,无不哀痛饮泣。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宁阳县委、宁阳县人民政府将他的遗骨迁回家乡,修建烈士墓,并镌刻以身许国碑。许身抗日山河救,国计民生寄复兴。他的英名将永远与泰山同寿,与汶水共存。

根据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泰安市民政局编《泰安先驱》第一集载王之洪、董传涛文章,泰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材料及采访烈士后人资料改写

宁阳县关工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