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月3日,已过古稀之年的中共山东省委党史委老主任方正,在市、区党史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神情庄重地来到邱家店镇李家庄村西北侧王华烈士墓前。陪同人员献上方老准备的一个小小的花圈,然后大家随方老一字排开站好,在老人家带领下恭敬地三鞠躬。礼毕,老人家习惯地双手合十:“王华同志,老战友方正来看你了!”口气里满含着深情。说完,老人没有离开的意思。“55年啦!”方老随口说道,他两眼环顾四周,看样子想找地方坐下,有眼明手快的同志立即给老人拿来两张旧报纸。
这一幕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伙情不自禁地围坐在方老周围。
“你们搞党史的可能了解一些。”方老沉思了一会儿说,“咱这个泰安城,在日伪时期是伪泰安道道尹公署的所在地,也是日本侵略军在山东中部的一个屯兵基地。到1941年,敌人严密地控制了泰安城及其周边村镇。尽管如此,被抗日军民打怕了的日伪汉奸仍不免心虚胆怯。当时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石匠,背着装有剁斧和钎子等打石工具的褡子进泰安城,城门下站岗的伪军戳了戳褡子问:里边装的什么?石匠答:家什。这一回答不要紧,可吓坏了那个伪军。因为“家什”在当地常被人们当作武器的代称。于是伪军立即点头哈腰地对石匠说:多照应,请进城!这故事听起来好笑,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敌人外强中干的畏惧心态。”
大家以为方老要讲王华烈士,谁知却讲了这段故事。诧异之际,老人注视着烈士墓,转了话锋:
“当年王华就是叫泰安守敌胆战心惊的抗日英雄之一。”
方老说:我和王华是共同抗日的战友。他原来的名字叫王兴悦,1918年出生,家是泰安城东邱家店镇的李家庄。小学毕业后,因为家贫,无力进中学学习,就在家种地。1939年初,他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找到小学时候的同学、共产党员程若晓,经程若晓介绍参加了抗日工作,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为什么找程若晓?因为当时党的泰安县委书记是张烈,程若晓先后任县委和泰山特委的秘书。当年秋,张烈调离,程若晓接任了县委书记。方老解释说。
王华参加抗战是为了杀敌,在他的建议下,县委同意由他拉起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小型武装,称作特务班,在县委领导下打击日军和汉奸。从此,他和他的战友们,就在泰安城以东、徂徕山以北的大片平原上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被敌人占领的泰(安)莱(芜)、泰(安)新(泰)两条公路上,时常有伪军、特务被打死或被抓走;有的村离城只有几公里路,也时常有伪军、特务被抓捕。伪军、特务吓得不敢轻易离开据点,王华和他的战友们就设法去打据点里的敌人。单是徂徕山北的旧县据点,在1939、1940两年中就被王华的特务班奇袭过三次。这个据点的日军小头目是佐藤,他被王华打怕了,见到伪乡长、绅士们就求他们给抗日县长程鹏捎口信,说是愿意跟程鹏交朋友。程鹏当然不跟侵略者交朋友。王华对敌人的回答是接二连三地直接打击日本兵。
“我给你们讲这么一件事吧!”方老喝了口茶水说:
那是1940年5月下旬的一天,驻宅子村日军据点的两个巡逻兵,来到离泰安城不到8公里的东羊娄村。他俩把崭新的军用自行车放在村公所院里,每人怀抱一支“马大盖”步枪,坐在村长办公室的椅子上,等待村里备酒接待。恰巧被在敌占区活动的王华和班里战士韩英发现了。王华向韩英使了个颜色:“抓活的!”两人悄悄溜到办公室门口,然后突然冲入屋中,像猛虎扑食一样,各向一个日本兵扑去,将敌人紧紧抱住。他俩都是1米8的大个子,动作又迅猛,两个日本兵猝不及防,拼命挣扎,不肯投降。格斗了好一会儿,四人都气喘吁吁的,韩英的右手也被日本兵咬伤。眼看活的抓不成,王华想不能恋战了!向韩英说了声:“掏家什!”二人动作既默契又麻利,同时掏出了腰里的匣枪,只听“啪!啪!”两声,两个敌人应声倒地毙命。他俩背上“马大盖”,骑着缴获的自行车返回徂徕山。
讲到这里,方老脸上泛起了笑容,像是分享胜利的喜悦。
“1940年7月,王华特务班扩建为特务队,驻在徂徕山西北麓涝滩村。26日快晌午的时候接到情报:汶河北旧县据点的几个敌人沿漫水桥过河,向新庄子方向去了。特务队教官赵声余奉命带长枪班到新庄子村北去打敌人的伏击。他们刚埋伏好。4个敌人就沿汶河南岸由西向东走过来了。战士们迎头一阵射击,当场打死两个敌人。活着的那俩打算过河滩逃回旧县。长枪班的同志立即追击,又打死1个,只有1个日本兵腿快,拼命逃回了汶河北岸。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当长枪班扛着新缴获的一挺机枪、两支三八式步枪回到涝滩村时,离他们出发时间只有个把小时,一支大盖枪上,敌人流上去的血污还没全干呢!”
方老沉吟了一会儿,收敛了笑容。
“王华的特务队发展很快,1941年初被编为泰安县大队第三中队。5月23日,王华率领三中队,在泰北县(这时,因日伪控制封锁了主要交通要道,为坚持抗战,上级划小了行政区划,将泰安北部山区设为泰北县)部分武装配合下,到泰莱公路芝田河岸边伏击敌人。正午时分,日军的汽车开过来了,8辆卡车全是日本兵。我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大家奋不顾身地抵近射击。敌人不知虚实,不敢恋战,稍事抵抗便急忙逃回县城。这次战斗虽然给了敌人不小的打击,但是我们的英雄王华同志却不幸牺牲了。”
方老说着慢慢站起,凝视着烈士墓。大家随之一一站起。
“当时我在泰北县做党的宣传工作,从北山贝家庄循着枪声跑到离芝田不远的海洼村,在这里遇到了刚刚从公路边抬下来的王华烈士的遗体。他面容恬静,一颗子弹从左眼窝射穿头颅,我和当时在泰北负责党的组织工作的秋曙光等几位同志一起为王华同志拭面、盛殓,就近停厝。太可惜了,这样一个抗日英雄就这么走了!”方老感叹着。
1944年,敌人缩进泰城,抗战形势好转,城外成为人民的天下,抗日民主政府将王华同志的遗体移到李家庄正式安葬。
听完方老的讲述,大家对地下的王华更加肃然起敬,不约而同地再给烈士三鞠躬,而后陪方老返回泰城。
(方正,曾用名许保乾,1923年生,山东兖州人,今年98岁。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泰安县委文书、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参议会秘书、泰北县委宣传干事,《泰山时报》《鲁中大众》《鲁中南报》记者、主任,中共山东分局办公厅秘书室主任,《大众日报》副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委副主任。1991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本文原载《泰安抗日斗争故事》)
(牛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