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西麓,黄河与东平湖相拥的东平县斑鸠店镇,焦村被晨光温柔包裹。村口老槐树下,6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中臣,身着迷彩工装,揣着笔记本,沿着整洁水泥路踱步。40年前,他带着“保家卫国”的勋章荣耀返乡;25年前,接过全村1679人的信任,挑起村支书重担。从“兵支书”到“乡村振兴领头雁”,他用万余日夜,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退伍不褪色,一心只为民”的动人篇章。
党建引领:锻造“永不卷刃的钢刀”
班子建设:十指弹琴奏强音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王中臣上任时,面对班子涣散、民心不齐的局面,立下“约法三章”:大事小事集体议、财务村务全公开、群众利益无小事。他独创“晨会夜谈”工作法,每天清晨7点班子成员梳理工作,每月15日“党群议事日”村民代表畅所欲言,落实了县里强化基层民主管理的要求。
党员淬炼:红色基因代代传
王中臣将部队“支部建在连上”经验融入党建。在东平县开展的“科技服务三农”、“人才返乡创业”计划影响下,他创建“党员责任区”,43名党员认领10户群众,亮身份、承诺、实绩。疫情期间,党员突击队24小时轮值;抗旱排涝时,党员干部昼夜值守。党员队伍成为群众心中的坚实靠山,也响应了县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号召。
产业突围:蹚出“旱涝保收”致富路
战天斗地:把“望天田”变成“吨粮田”
焦村地处黄河滩区,旱涝频发。2016年,王中臣抓住市派第一书记驻村机遇,积极对上争取小农水资金200多万元,新打机井17眼,维修配套机井18眼,安装变压器4台,辅设地下电缆输水管道各1万多米,新挖疏通排水沟2000多米,如今焦村2428亩农田达到了旱涝保丰收。
近年来,王中臣带领焦村贯彻落实东平县设施农业、生态渔业“双30万亩”工程。村里常年种植大蒜,盛产优质玉米和非转基因大豆。在特色种植不断发力,“蒜椒”套种模式逐渐成熟,2024年完成辣椒种植200余亩,一片辣椒田成为了乡村产业画卷中的一抹亮色,也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产业裂变:从“土里刨食”到“家门口就业”
为响应东平县推动乡村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政策,王中臣盯上服装加工产业。2018年,他带领村“两委”外出考察,用诚意打动企业家,正新服装扶贫工厂落户焦村。1200平方米的车间里,百余名妇女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如今,焦村形成“服装加工+光伏发电+特色种植”产业矩阵,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近年来,东平县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兴旺,优化营商环境。王中臣在政策感召下心系周边企业,协助鸿图农业科技公司争取发展用地,2023年完成厂房更新及新两座恒温库建设。2024年,当了解该公司资金需求后,他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成功争取300多万元惠农贷款,用于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该公司年加工蒜秸4000多吨,豆秸1000多吨,秸秆回收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2024年9月,他协助斑鸠店镇在鸿图农业成功举办第一届辣椒节,助力当地特色产业集聚。在王中臣带领下,焦村多措并举,带动当地农业科技进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乡村产业注入活力。
民生答卷:绘就“和谐共生”新图景
安居工程:让“泥瓦房”变身“小洋楼”
“住有所居,方能心有所安。”2019年,王中臣力推焦村社区建设,争取移民国家节余资金。22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村民搬进带小洋楼,配套健身广场、社区幼儿园。这不仅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也符合泰安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的政策要求。
乡风润心:让“好家风”涵养“文明村”
兜里有钱了,精神也要富起来。王中臣将部队“双拥共建”经验融入乡风文明。在东平县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氛围下,焦村创新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营造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村风。全村80岁以上老人每月齐聚爱心食堂,吃“团圆饭”、话“邻里情”。此外,村里连续举办了多届“丰收节”,乡亲们走大集、听大戏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农资交流,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
未来擘画:奏响“二次创业”新乐章
站在焦村社区二期规划图前,王中臣目光如炬:“二期工程计划建设电商服务中心、冷链物流园,让焦村农产品直供济南商超”;还要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园”,引入无人机巡检、水肥一体化系统。
二十五载风雨兼程,王中臣用军人铁肩担起责任。带领村民打井、修路,自己却顾不上老屋;跑坏7双胶鞋,让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晒黑脸庞,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飘扬。如今的焦村,产业兴旺、村民幸福。从“橄榄绿”到“党旗红”,他始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践行着“永不退伍的‘乡村振兴兵’”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