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移头 不可移志——赵宝衡烈士的故事
2025-04-16 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量:

1941126日,农历辰年腊月二十九,除夕,时任中共肥城县委统战部负责人的赵宝衡被伪军逮捕后关进县城(老城)大牢。起初,敌人许以高官厚禄,企图收买诱降。面对敌人的利诱说客的花言巧语,赵宝衡始终就是一句话“我赵宝衡宁可移头,不可移志!”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敌人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残忍地用尽一切酷刑,将赵宝衡打得皮开肉绽,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更没有泄露的秘密。一次行刑时,气急败坏的敌人把一壶滚开的热水浇到他的头上,烫瞎了他的一只眼睛,全身隆起一串串燎泡,疼痛难忍,痛苦万分,但他仍然咬紧牙关,不吐一字。惨无人道的刑讯场景,令一些伪军目不忍睹,悄悄地劝他:“好汉不吃眼前亏,你还是应了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赵宝衡摇头拒绝:“我现在唯等一死,别无其他选择。”敌人的严刑拷打持续了5个月,始终没有撬开赵宝衡的嘴巴,便决定将其处以极刑。19416月,临刑前敌人问他:“就要送你上西天了,还有什么话要说?”赵宝衡淡然一笑,昂首答道:“死在你们的屠刀下,我觉得很光荣。遗憾的是,我看不到你们失败的下场了。”说罢容就义,时年35岁。

赵宝衡原名赵传玺,1906年生于肥城县二区王晋村(今属肥成市仪街道办事处)一个富裕家庭。赵宝衡自幼勤奋好学,读书十余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齐鲁大学。父母企望他学成后步入政界,求得一官半职光耀门庭。但接受进步思想熏陶的赵宝衡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毅然回到了故乡王晋村,帮助乡亲纾困解难。王晋村地处丘陵,十年九旱,人畜用水需到1公里以外的菜园肩挑人抬。赵宝衡决心改变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父老乡亲解决吃水难问题。他脱下长衫,挽起裤子,首先在自家的地里试打了三眼深井。在他的引导下,乡亲们增添了打井治水的勇气和信心,终于在村南和村东成功打出了四眼饮水井,破除了地下无水的固有观念。母亲见他一身汗水一身泥地日夜劳作,心疼地抱怨道:“早知你念了大学还是砸坷垃,就不该花那份冤枉钱供你上学。”赵宝衡笑道:“娘的钱没有白花,解决了大家的用水问题,乡亲们不会忘记您老人家的功德。”

不久,肥城县教育界有识之士推举他出任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一职。他深知民众教育是富国兴民之本,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上任伊始,他即与进步知识分子、县督学李森堂和肥城县第一高级小学校长葛阳斋一起,团结广大教职员工,组织民众学文化、学科学,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同时,他开办了“同乐书社”,向渴望光明的师生和进步知识分子提供进步书刊。九一八事变后,赵宝衡等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痛恨切齿,秘密对学生进行反内战、反独裁、反投降教育,引起了国民党肥城县政府的不满。1931年冬,赵宝衡被调往家乡王晋担任高级小学校长。

在王晋高小校长任上,他多方联系,收集购买进步书籍,办起了图书馆,成立了读书会,吸引大批进步教师和知识分子踊跃参与读书活动,探求救国之道。在读书会上,赵宝衡公开赞扬苏联十月革命,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一次,他问校友陶国恩:“你知道苏联这个国家出什么吗?”陶国恩不加思索地回答:“庄稼呗。”赵宝衡补充道“苏联不但出庄稼,而且还出革命,出工农政权。中国的朱(德)毛(泽东)就是要叫中国也出这些。赵宝衡的话迅速在学生们中间传开激励孙诗、袁文建、赵祥、孙子源、王正南、董殿贵等20多名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事业。

1937年七七事变后,赵宝衡义愤填膺,终日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希望唤起民众,驱逐倭寇。9月,他同张维之、葛阳斋、李森堂等组织教育界人士在王晋小学集会,商讨抗日救国大计;尔后又在石横召开教育界人士大会,创办了抗日救国训练班,全县300余名小学教员、青年知识分子参加了集训。赵宝衡的儿子赵衍春、侄子赵英斋及其本家孙子赵学明等人均参加了集训,并先后加队伍。不久,徐麟村(中共党员)、募阳斋等人组织抗日游击队,赵宝衡积极协助筹集武器。经过他的动员,两户人家献出了枪支。同时,他自己还出钱买了两支钢枪捐献给抗日游击队。193811日,日军占领肥城,学校被迫停课。失去教职的赵宝衡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了抗日救亡工作上。上半年,他经李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积极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393月,二区民主选举抗日区长,赵宝衡被推举为二区第一任抗日区长。有人问他:“从前家里一直想让你步政界,谋个一官半职,你死活不干。现在形势这样紧张,你怎么乐意干这个穷区长呢?”他笑了笑说:“以前的官净是些贪官污吏,所以我不干。现在是民意,众人是圣人,违背民心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所以我愿意父老乡亲效这个力。”履职后他不负众望,首先带领乡亲们开展减租减息工作。当时,他们家祖孙三代有6人参加革命工作,按规定应该受到优抚,但他从未享受这些待遇,而是从自家做起,带头实行减租减息。他到处宣传,国难当头,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决不能眼看抗日将士饿着肚皮打敌人。在他的带动下,二区的减租减息进展迅速,各项工作有声有色。

19399月,赵宝衡的侄子、共产党员赵英斋在宁阳县被敌杀害。赵宝衡比赵英斋大六七岁,二人既是叔侄关系,又是亲密战友。赵英斋的牺牲,使赵宝衡十分悲痛,也使家人为赵宝衡担忧。好心的妻子苦劝无果,索性把他的手枪藏了起来。赵宝衡耐心地开导说:“英斋是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死的,我如果不拿起枪同敌人战斗到底,岂不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手无寸铁的百姓惨死日军屠刀之下。作为一名抗日战士,岂能刀枪入库、坐以待毙?”他的妻子被一席肺腑之言说服了,将手枪还给了他。同年1122日,汉奸张相兰率领匪众,冒充八路军东进支队,偷袭了二区抗敌动委会驻地董南阳村(今属仪阳街道),动委会主任李江等4人壮烈牺牲。赵宝衡当时借宿动委会办公场所的隔壁,听到枪声后迅即越墙突围,幸免于难。事后,有坏人当面威胁他:“李江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劝你还是赶快悬崖勒马。”赵宝衡坚定地说:“我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你们还有什么伎俩,尽管使出来,我赵某奉陪到底。”敌人的恐吓没有吓倒赵宝衡,二区的抗日工作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扎实有效。

1940年夏,日军在泰西地区增设了据点,并在各区、乡建立了伪政权。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中共肥城县委决定调赵宝衡专事统战工作,发挥其人脉广泛的优势,分化瓦解敌伪势力。听到他工作调动的消息,大家依依不舍,希望他能留任,继续领导二区的抗战事业。赵宝衡说:“共产党员以服从组织需要为天职,对抗日工作不能挑挑拣拣,更不能在职位高低上打转转。”1940年下半年,泰西抗日形势开始恶化。赵宝衡遵照的指示,不避艰险,利用各种关系开展争取伪军反正工作。19411月,日伪军在二区下庄(今仪阳街道东下村)安设了中心据点,伪区长李瑞超曾是赵宝衡的学生。赵宝衡决定利用师生关系争取李瑞超投诚。而李瑞超却是个翻手云、覆手为雨的奸猾之徒,对老师赵宝衡表面上毕恭毕敬,背地里却包藏祸心。1941126日,李瑞超谎称商量弃暗投明事宜,邀请老师赵宝衡到下庄据点会面。同志们觉得李瑞超不怀好意,不同意赵宝衡赴约;家人也以年关(27日春节)为由,极力劝阻。赵宝衡却说:“以前都是我找他,现在他反过来主动找我。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可错过。况且,我已答应了他,岂能食言违约?退一步说,我和他还有一层师生关系,即便事情谈不成,他也不会对我怎么样,大家不必过度担心。”不料,赵宝衡的守信践约,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赵宝衡壮烈牺牲的噩耗传遍肥城,抗日军民无不为之悲痛惋惜。他的战友们决心惩治汉奸卖国贼,为革命烈士报仇雪恨。曾经担任赵宝衡通讯员的赵传荣只身深入下庄日伪据点,同一天晚上抓捕处决了两个汉奸头目,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从此下庄据点的日伪军深居简出,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遇上八路军。

(根据《泰安先驱》第三集载丁道才、雷茂坤、刘长水文章,泰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材料等资料改写)

(赵学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